马谡,字少常,马良最小的弟弟。马谡从小就很聪明,和四个哥哥一起被称为马家五杰。
一开始,马苏和他的兄弟马亮跟随刘备从荆州到益州,担任县长、县长等职务。诸葛亮南征时,马苏代表刘禅去劳军。当诸葛亮问起南征的策略时,马苏说:攻击第一,攻击城市第二。诸葛亮对马苏的策略非常满意,所以他留在马苏当兵。
然后诸葛亮青睐马苏,想把马苏培养成接班人。然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是因为马苏失去了街亭。立下军令的马苏被诸葛亮以军法处置。
那么,如果马谡当年没有被处死,他能接诸葛亮的班吗?
若没有街亭之败,马谡无疑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虽然马谡的能力不好,但只是相对而言。所谓矮子拔高,在人才凋零的蜀汉,马谡无疑是诸葛亮接班人的有力争夺者。正史上,马谡从地方官开始经历,逐渐升职,诸葛亮青睐他,经常整夜和他讨论军略,证明他绝不是无能之辈。而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攻心为上的战略正是马苏所献出的,这也证明了马苏有一定的军事战略才能。
除了能力,马苏还有其他优势。例如,在派系方面,马苏和诸葛亮是一个派系,是蜀汉政权中南阳派的代表。如果他选择继任者,他必须首先考虑从南阳派选择。毕竟,蜀汉政权的权力结构是南阳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架马车,其中南阳派和东州派共同压制了益州地方派。
[img]601473[/img]
此外,马苏和诸葛亮有着厚厚的私交。显然,要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就必须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马苏在这一点上有明显的优势。首先,马苏的哥哥马良和诸葛亮关系很好,尤其是马良夷陵之战惨死后,诸葛亮特别照顾马苏。此外,马谡喜欢谈军略,还可以和诸葛亮通宵谈军略,这让诸葛亮视他为侄子。
在北伐中,诸葛亮坚持让马苏成为先锋,这也表明诸葛亮想继续在军事上体验马苏。同时,通过这次经历,马苏在军队中积累了声誉和资格。
从各种表现可以看出,诸葛亮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但马苏自己却不争气。
@ 话说回来,接不接是一回事,接不接是另一回事。凭借马谡的能力,我怀疑诸葛亮死后能否支撑蜀国。
刘备怎么说马谡?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
在三国群雄中,刘备绝对是知人善任的顶尖存在。他的知识水平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来的,遭受了很多损失。他对马苏的看法和评价绝对比诸葛亮更可靠。历史结果也证明了马苏是无用的。
以街亭之战为例,马谡的表现完全不及格。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防御战”。街亭里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清泉,可以作为蜀军的水源,为守卫街亭的蜀军提供半永久的饮用水供应。也就是说,只要马苏依靠城市和水源的先天优势来防御魏军的进攻,街亭就有希望保持。
诸葛亮打仗没有别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稳。
他派马苏守街亭,在兵力时间等客观因素上计算得很好。
诸葛亮命令马苏守住街亭的目的是遏制陇西的通关要道,使关中的曹军无法进入陇西救援,因此诸葛亮可以击中进攻祁山。
祁山的地方很小。祁山是魏国极其重要的军事要地。祁山是魏军进蜀的必经之路,也是诸葛亮运输军粮、规划陇西的通关要道。如果诸葛亮能在“一伐”中赢得祁山,以后就不会出现蜀军军粮不足、军粮运输不畅、后勤供应跟不上的情况。
祁山可以作为蜀军的粮道。诸葛亮赢祁山后,再赢陇西。陇西可以作为蜀军粮草供应基地。可以说,诸葛亮“一伐”的最终目标是祁山。
事实上,只要马苏守住街亭,为诸葛亮提供足够的时间攻打祁山,诸葛亮赢得祁山后,就达到了“一伐”的目标。
可以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很简单,无非是拖延时间。
街亭里有水有粮,马谡依靠手中的兵马,然后筑起防御工事,守一个小街亭,拖一段时间,并不难。
然而,马苏不得不“死”,驻扎在军山上。他生来就有一场所谓的死亡之战。甚至马苏也认为,张和率领的军队在长途跋涉后一定会筋疲力尽。马苏准备等待工作。老虎下山,打张和措手不及。只要他消灭了张和,他还怕得不到诸葛亮的心吗?
只能说马谡的如意算盘太差了。虽然张合是远道而行的,但张合是一位勇敢、足智多谋、经历过多次战斗的魏国将军。连诸葛亮都怕张合三分。我真的想不通马谡从来没有打过硬仗的自信和勇气,以及张合一对一的正面。
[img]601474[/img]
死后生是对的。山上驻军有地理优势是对的,但这也迫使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当水源等生命基本物资被切断时。显然,马苏欠了一些全面的考虑。说好听点是勇敢的,说坏话是简单的。
马谡错误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街亭被打破,诸葛亮只能收兵祁山,“一伐”宣布失败。
很多人说,既然街亭这么重要,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苏去守卫?
守卫街亭很简单。只要马苏依靠有利的地形和城市水源,利用张合远路疲惫的有利时机,他就会坚守。不管怎样,总之,这条路是我开的。我想过?先杀了我,然后从我身上走过去。
@ 虽然马苏很有才华,但相比之下,在诸葛亮面前,他有点平庸和无用。他的智商、策略和诸葛亮根本不在同一水平上。即使马苏不死,他也不能接管诸葛亮的权威,成为蜀国的支柱。
如果没有街亭之败,为什么马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