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有争议的读者晚清修铁路?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在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农业国家,一直非常强大。直到现代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才逐渐落后于世界。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1840年左右,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能力领先世界。同时,清朝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也就是说,1840年,崛起的英国挑战了东方古国——中国,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很清楚,清朝战败了,与英国讨论了承诺割地补偿、开放通商港等屈辱条件。
[img]598697[/img]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看世界。最著名的是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蒸汽机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必然会被清朝注意到,所以鸦片战争后不久,与蒸汽机车相匹配的铁路也应该被清朝注意到。显然,修建铁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但清政府和人民都反对。1872年,当同治皇帝结婚时,英国计划为皇帝修建一条铁路作为生日礼物,但被拒绝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晚清铁路建设在中国如此有争议呢?
[img]598698[/img]
第一个原因是封建迷信束缚了统治者和人民的思想。中国第一条铁路是以光绪两年(1876年)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在上海擅自修建的吴松铁路。铁路通车后,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敬天的,遇到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会说是天意,也相信山川都有神。就连满清统治者也非常迷信。清朝入关后,长白山地区被禁止。满清认为,他们的龙脉在长白山,汉人被禁止进入,以防止龙脉损坏。而铁路建设则需要遇山开山,遇水建桥,这是得罪神灵的做法,必然会引起人民和清政府的反对。吴松铁路仅运行16个月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img]598699[/img]
第二个原因是铁路建设不利于国家稳定。清朝和其他古典王朝一样,实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模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人世代生活在家乡种地,没有太多机会外出,社会相对稳定。但铁路建设完成后,将促进交通系统的发展,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频繁,打破原有的经济模式。可传承千年的经济模式是否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来改变,清廷没有更好的措施来解决人口和货物流动后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其面对未知数,不如保持现状,稳定满清社会的统治地位。
[img]598700[/img]
最后一个原因是满清统治者傲慢自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以吴松铁路为例。这条14.5公里长的铁路在世界铁路史上很有名。毕竟,它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满清统治者应该充分利用这条铁路来发展经济。不幸的是,铁路运行后,当地人觉得声音太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官员们还认为,这条铁路破坏了原本安静的地区,认为这条铁路毫无用处。朝廷也接受了这一观点。目光敏锐的清政府看不出建立一个完整的铁路体系对国家有多好。他们仍然喜欢以前的交通方式。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必然会被新社会淘汰。
[img]598701[/img]
同治年间,李鸿章提出了“中国遇到了几千年未有的强敌,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的观点。可见他对世界环境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不幸的是,清政府仍然自满,机遇和挑战往往并存。在巨大变化的冲击下,清政府没有抓住机遇,现代化进程缓慢,最终被历史淘汰。清朝救国图存的洋务运动失败,也是清政府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愿改革旧制度,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导致洋务运动破产,清朝没有翻身的机会。
[img]598702[/img]
为什么在晚清修建铁路会有争议?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统治者傲慢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