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597768[/img]
在晚清落后被殴打的时代,“慈禧专权”的历史堪称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奇迹:自“辛友政变”以来,“老太后”一直处于清朝权力的巅峰。在接下来的47年里,清朝不断被殴打,土地削减补偿一个接一个,曾经被带到首都。但即使遭受了这么多“洋罪”,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慈禧,依然继续呼风唤雨。羞辱的场景,也叫多少读者憋屈:都把国家变成这样了。为什么没有人能“动”这个老太后?
如果说原因,后人经常谈论的是她成熟的“权谋”风格,尤其是恭亲王奕的“打耳光揉三揉”,称这位努力工作的人能够服从帖子,主动退出权力中心。然而,如果慈禧只依靠这些“权谋手段”,她最多会在后宫占据主导地位。在她面前,“百年没有变化”几天都撑不住了。
@ 与这么多槽点相比,说到慈禧“没有人能动摇权力”,我们必须首先说她的一个优势:慈禧确实是晚清最后半个世纪一位有远见和胸怀的政治家。
[img]597769[/img]
慈禧的行为手段常常狠辣,“胸怀”到底是怎样的?在桩“辛酉政变”之后,你可以先看看小事。当时慈禧刚刚处决了死对头苏顺。但此前,苏顺整顿了科研案件,处决了营私舞弊的大学生白飞。于是苏顺的前脚刚上刑场,白飞的家人就要求皇室历史大喊大叫,想抓住这个机会翻案。但恨肃顺入骨的慈禧,却是大笔一挥:“白鹏不能无罪。“就在这件大事上,还清了“老敌人”的清白。
曾国藩的爱子曾以卓越的口才力挽狂澜,迫使沙俄吐出伊犁的杰出外交家曾纪泽也在《曾纪泽日记》中还原了慈禧的另一面:当时36岁的曾纪泽奉命出使英法等国,前往养心殿见慈禧太后。在一次谈话中,深深感受到“洋务”太难的曾纪泽趁机倒下苦水,哀叹“难处在于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件。慈禧也深情地接了一句话:“不是吗?我们怎么能忘记这种仇恨一天,但我们应该慢慢自强起来...如果我们不杀一个人,烧一个房子,我们就会报仇。”
单看这句话,比那些对晚清充满“电线杆是吸管”、“日斯巴尼亚是日本”、“跑火车会破坏风水”、“学习英语会导致干旱”等荒谬认识的“顽固派”要高得多。
即使与洋务时代相比,慈禧忙于“买船”、“买枪”的“洋务骨干”有时也会看得更远。典型的是“平原舰事件”。1885年,一些痛苦马尾海战败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制装甲舰”的新想法。谁知道,奏折一送上去,就被“顽固派”和“洋务派”“团结”,一起骂狗血淋头。
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认为,清朝有一些钱,外国人有一些商品。军舰花了很长时间。如果你想花钱买军舰,自制的铁甲舰简直就是“闽厂学生的诱惑”,于是李鸿章苦口婆心,劝慈禧“不要浪费钱”。
但在他看来,慈禧看起来更“不可靠”。因此,在慈禧的大力讨论下,福建船政局终于获得了资金。四年后,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一艘国产铁甲舰终于下水成功。这是一艘铁血战舰:平远号,它被纳入北洋水手,并在甲午海战中展示了自己的技能。
[img]597770[/img]
比这艘军舰更深远的意义是,虽然这艘军舰没有赢得甲午战争,但完成这一重大突破的福建船政局已成为现代中国军工的“火种”。尽管庚子国难后,福建船政局也像许多晚清现代工业一样,遭遇了“断血”的困境。然而,其技术和工业能力难以保留,并在民国时期成功转移,成为中国现代航空业的“摇篮”。这种深远的意义,不吹不黑说,真的有慈禧的“功劳”。
单看以上几件事,慈禧确实是晚清统治阶级中一个罕见的理解者。既然这么“理解”,为什么还要这样治国?她所有的“理解”都是基于她的私欲。
慈禧的“私欲”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有多可怕?看看甲午战争,我们可以理解,虽然慈禧头上扣除“挪用北洋水师军费”有些委屈,但慈禧“万寿庆典”的费用确实包括“边防资金”和“铁路资金”。这些战争在即时绝不能省钱,所以在吹吹打中浪费了。即使在甲午战争“宣战”那天,慈禧也命令人们强行挪用户部军费。8月15日,大清宫的庆典依然热闹...
在当时慈禧眼里,日本人赌上了所有家当的“国运之战”,重量一度不如自己的“万寿庆典”。战斗成为最后一只熊也就不足为奇了。
[img]597771[/img]
而甲午战败五年后的“庚子国难”,更体现了慈禧极其自私的面孔。她在北京沦陷前撒腿“西狩”,虽然一路遭受了不少苦难,但只要稍微稳定一下,就立刻不停地搜索。例如,当她逃到山西时,她一路骚扰着这个地方。仅在山西闻喜县,就被勒索了20万两白银。其他地方的州县,也迫不及待地想把地皮刮掉。宣化知县地方太穷,真的准备不起慈禧的“伙食”,竟自杀。
官员们被迫进入这一点,普通人当然更加困难。当时,陕西省和山西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期待着救济。慈禧跑到这里,救济失败了,不得不勒紧裤带供应她。当庚子条约签署时,慈禧也开始回到北京。结果,她只从西北地区装了3000辆车。即使是“庚子国的困难”,她也无法阻止她享受它。
至于这个享受水平,慈禧当时也很“谦虚”,用她对岑春轩的话来说“今天可谓省用”。国家水深火热,她还觉得节俭。
当然,身边的官员也跟着“沾光”。慈禧狼狈西逃的时候,身边跟着她的太监官员,每个人每天都拿津贴。就像亲王贝勒一样,每天可以享受32银的津贴。于是“从官渐集”。然后站稳脚跟,太后要享受。当然,官员们要敲金分肥。慈禧陪同的太监兵丁也一路肆意入侵。官员们也巧立名目,肆意勒索地方,这次逃跑,每个人都赚了很多钱。效忠慈禧?每个人都是绳子上的蚱蜢,这是必须的。
[img]597773[/img]
如此自私的欲望,即使看到事情再次“理解”,有什么用呢?在慈禧统治的晚清王朝,她当然扮演了支柱的角色,但这种上下腐朽使晚清从头到脚腐烂。她成功地掌握了48年的权力,但也使清朝完全不可救药。最后,在她去世四年后,她淹没在1911年革命的愤怒中。
了解了慈禧的优点和槽点,也了解了晚清,这个落后被打的时代,耻辱背后有多少教训!
参考资料:异鸣《晚清那些事》、陕劲松《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53天》中的孙丽萍、《裴荫森与中国第一舰》王卫华、沈渭滨《关于甲午战争前后慈禧的细节》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 为什么慈禧手中的权力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