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宋朝的官帽,
中国人特别喜欢帽子。在中文词中,有许多关于帽子的典故。例如,赞美别人被称为戴高帽子。承认错误的人被称为张冠李戴。描述愤怒,被称为愤怒。描述官员的人被称为戴乌纱帽。只是一顶帽子,就有很多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帽子。由于早期封建制度严格,不同阶级的人穿着不同的衣服,帽子的名字也不同。皇帝、贵族和其他人戴的帽子被称为皇冠,普通官员戴的帽子被称为这顶帽子,只有平民才被称为帽子。
乌纱帽已经成为明朝官职的象征,但它作为帽子的风格出现得更早。自隋唐以来,它一直被用作官帽。当时,它没有给它那么多意义。它只是一件职业装。
[img]594013[/img]
乌纱帽起源于民间,后来传入朝堂
乌纱是一种由黑色麻纱编织而成的布。古人常用它做头巾。乌纱帽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期。这顶简单的帽子很快在民间流传,但它并没有成为当时官职的象征。
隋文帝真正把乌纱帽引入朝廷。隋朝从天子到文武百官,都戴着乌纱帽。根据乌纱帽上玉饰的数量,显示官职的大小。
在唐太宗时期,乌纱帽被正式确定为官帽。官员通常只在上朝或招待客人时佩戴,这类似于我们今天工作时穿专业服装的习惯。
[img]594014[/img]
宋代,赵匡胤突发奇想,在帽子两侧各加一尺多长的小翅膀,帽子上装饰着不同的图案,以区分官阶的高低。
明朝朱元璋明确规定,乌纱帽,圆领衬衫,束腰带标准的官员,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衣服。明朝延续了宋代乌纱帽和翅膀的做法,但没有宋朝那么长,翅膀变短变宽。官阶越高,翅膀越窄,官阶越低,翅膀越宽。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后,因为满清收留了很多明朝的老臣,为了赢得人心,许多地方官员被允许穿着明朝官服和乌纱帽。但满清政权稳定后。下令把所有官员的乌纱帽都变成红色流苏帽。
[img]594015[/img]
赵匡胤改进了乌纱帽,只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安静地说话
宋朝官员上朝时戴的长翅帽,学名为展角馒头。他的发明者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发明了这顶帽子,以防止文武大臣在朝廷交谈。
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皇帝。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简直就是历代皇帝中的一位异类。他做的很多事情看似荒谬,但却很有效。比如面对历代皇帝头疼的英雄问题,赵匡胤突然想到了杯酒释兵权改变历史上开国血腥场面的做法,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这给宋代后人带来了许多隐患,但他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再来说说赵匡胤给乌纱帽加两个长翅的问题。赵匡胤是手下的武将黄袍加身,推荐为皇帝的。他的王位来路不正,这种做法大家都可以效仿。@ 赵匡胤相当不安。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同事,特别害怕在朝廷看到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的样子。一方面影响朝廷的严肃性,二是怕文武大臣交流过多,集体产生异心。
[img]594016[/img]
如果换了别的皇帝,看到这种情况,估计二话没说,先把接耳的人拉出来打板子。但是赵匡胤没有,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官员的乌纱帽两侧加上一英尺长的小翅膀。这样,文武大臣上朝时,自动与他人拉开距离,避免头部晃动,帽子上的长翅与同事相遇,造成尴尬。就这样,大臣们交头接耳,赵匡胤轻松化解了局面。
民间有很多关于宋代长翅帽的故事。据说戴过这种长翅乌纱帽的人很容易辨认。宋代宰相寇准曾到民间微服私访。一位老人见到他后,立刻跪下来向他磕头。寇准上前说,我是书生,你不用向我磕头,我也不是大官。老人说,你不必欺骗我。当你刚经过巷子的入口时,你环顾四周,就像你害怕在帽子两边遇到长翅膀一样。你一定是一个经常戴黑纱帽的官员,否则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习惯。
[img]594017[/img]
赵匡胤在帽子上加了这种小翅膀明朝也继承了这种做法。但朱元璋当然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们交谈。他只是一个学前官场制度。朱元璋时期,乌纱帽正式与官贵联系在一起。他明确规定了乌纱帽的规格。从等级到职位,乌纱帽的规格和风格各不相同。从那时起,乌纱帽就成了官员的代名。
为什么宋代官帽要加这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