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末年分为三国。在战争激烈的时代,有才华的人想在乱世中取得成功。当然,选择明主是很重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跟随正确的主人,他们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就。当时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借口远行,避而不见?
[img]590416[/img]
诸葛亮没有自己做出选择
首先,当时的刘备没有霸主世界的潜力。他诚实地输掉了这场战争,他的部下缺乏力量。士兵不多,将军也少。他无法与四方诸侯平起平坐。他的力量一般。诸葛亮高人一等,年轻。当时,他能看到当时的情况。刘备在争夺世界方面并不是最好的。为了不犯罪,刘备,前两次都在思考,我不急于做出选择。顺便说一句,我想测试一下刘备的耐心。
[img]590417[/img]
刘关张三兄弟
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原因。诸葛亮一定知道三英战吕布的事件,也知道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事迹。当然,考验三兄弟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诸葛亮当时两次失踪,诸葛亮知道刘备的意图后,也会考验刘备的耐心。一方面,徐庶必须在离开前向诸葛亮解释,两次长途旅行,时间跨度足够,以验证刘备对知识的渴望。
[img]590418[/img]
为了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搬到山上,听了三兄弟的故事,加上刘备对两兄弟的态度,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价值,以及刘备心中的地位,毕竟,越容易得到,越有价值,如果刘备第一次得到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在军队中的地位,绝对不够,诸葛亮自命不凡,当然,也证明了诸葛亮的智慧,故意消失,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img]590419[/img]
考察刘备的态度
在刘备前两次来的情况下,书童肯定会告诉诸葛亮,诸葛亮以远游为借口,从而看刘备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如果他居高临下,诸葛亮可能会直接放弃刘备。当时刘备前两次态度都很谦虚真诚,选择恶劣天气回家,只是为了考察刘备的态度。如果非要自己,刘备会第一时间来看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客观情况。
[img]590420[/img]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去刘备之前,也做了很多努力,毕竟,他只有八场战斗,充满经验,然后选择老板,首先看到老板的重要性,然后看到老板的潜力,当然,老板的性格也很重要,加上刘备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没有架子,为了不打扰诸葛亮休息,等待两个小时,加上刘备出色的表演,老眼泪,满口仁义,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就是这样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前两次为什么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