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现象经常发生,如汉末三国、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
[img]590909[/img]
然而,这些篡权的大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他们都掌握了军事权力,并逐渐控制了朝廷的财政、人事和行政权力,并将内外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此外,即使权力高度集中在大臣手中,皇帝也成为了傀儡,不会立即篡位。篡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通过废除皇帝和清除异己来逐步完成。
条件成熟后,朝代将通过表面上的禅宗来完成。汉末,董卓是第一个有这个想法的人,但他还没有完成。接下来是曹操,他准备好了,但直到曹派才走出最后一步。经过三代人的不断努力,司马氏挖掘了曹魏的角落,排斥和压制了曹魏的支持者,最终完成了魏晋禅宗。
[img]590911[/img]
有了汉魏和魏晋这两次的榜样,后面有这个想法的人再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即便如此,桓温权倾内外,依然受到门阀政治的制约,未能完成这一过程。桓温的儿子桓玄自立为帝后,很快就失败了。后来,完成替代的人往往是像刘裕这样摘水果的人,也就是说,有人在前面发动叛乱。他们以叛徒的名义出兵,通过叛徒控制朝廷,然后完成篡夺王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隋朝。隋朝是个例外。隋文帝篡夺王位,但他在北周皇帝去世时接受了遗嘱和辅助政治。事实上,他变成了摄政,最终用自己的权力篡夺了王位。
五代篡位是另一种情况,强藩镇直接取代中央权力。后梁朱温劫持唐朝皇帝当傀儡,不久之后直接篡位。后梁被后唐消灭,成为后唐。后唐发生内乱,不久就灭亡。在契丹的帮助下,后晋石敬堂攻入汴梁,建立后晋。后晋皇帝被契丹抓走,刘知远又建立了后汉。郭威以外藩强镇身份直接出兵,进攻汴梁,建立后周。后周柴荣去世,弱子继位,赵匡胤在兵变中登上帝位,返回都城,建立宋朝。
[img]590912[/img]
事实上,第五代是中晚唐藩镇分裂的延续和扩张。所谓的第五代只是一个相对强大的附属城镇。它并没有真正消除当地的分裂势力,完成统一,并匆忙成为皇帝,这是不可持续的。然而,自第五代以来,每一代人都开始关注削弱附属城镇的权力,减少附属城镇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并逐渐探索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宋朝成立后,在晚唐和五代形成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格局,即高度分散权力。军队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文武分道扬镳。文官官僚体系在朝廷统一领导下掌握行政权力,而军队由中央枢密院领导,地方文官无法掌握军队,地方驻军将领无权干预行政和人事安排。
[img]590913[/img]
因此,逐渐形成了文臣、武将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财政、人事、军事调动和行政权力属于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制度相互制约,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必要时可以相互协调。
因此,在宋代的格局下,要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中央政府必须任命高级文官担任指挥官,负责协调和协调各部门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指挥战争。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权力集中容易造成篡位和分裂分裂的风险,但缺点也很明显,即大规模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处理突发危机时,往往会陷入无人负责的局面。
明初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这一趋势。公务员和军事指挥官之间存在相互制约。重大军事行动基本上必须由中央政府指定的高级公务员担任指挥官和统一权力。首先,设立负责协调指定地区政治和军事行动的总督,然后派遣更高水平的总督。其目的是应对危机,统一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由长期分权引起的惯性,这种机制的调整往往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中央政府仍然保持着对外国主管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即使作为内阁大学士,他们仍然必须依靠法院的财政和人事支持才能有所作为。当中央部门犹豫不决、摇摆甚至直接约束时,一线主管和将军无能为力。
[img]590914[/img]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皇权政治和中国古代文官政治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结果,但也导致了官僚体系中常见问题的集中。宋明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尤其是明末。
文臣督察,统筹指挥战争,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往往容易出错,会习惯性地为自己的成功而战。在朝廷,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常见的局部失败往往会聚集在一起攻击,导致前线指挥官和将军在临时处理时更加担心,不敢承担责任。
[img]590915[/img]
特别是当中央政府完全由官僚主义制度控制时,很容易发生党争,军事行动往往成为党争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发生在北宋王安石时期的拓边河黄,明末阉割党与东林之间的斗争。
历史上权臣篡位那么多 为什么宋朝以后没有权臣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