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谁是逍遥津之战的指挥官?可与张辽媲美

蜀汉第一次北伐规模巨大。当时曹魏内乱,诸葛亮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军队攻打西凉。这也是诸葛亮最接近梦想的一次,这场战争西凉各郡相应,可以说是势头汹涌。在这场战争中,赵云也被委以重任,带领一支偏师在箕谷吸引曹军。但由于曹魏兵马太多,赵云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取得胜利。但许多人认为这是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甚至可以与张辽的逍遥津战役相媲美,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让我们谈谈赵云。吉谷之战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唯一一场独自指挥的战斗。虽然失败了,但有很多无助的因素。首先,赵云带领一支偏师吸引曹真的主力军队,诸葛亮没有给他多少兵马。在这种情况下,赵云不可能与曹军主力作战,这无异于用卵击石,说赵云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是情有可原的。其次,虽然赵云失败了,但他是蜀汉损失最低的部队。其他人领导的部队都输了,死了,只有赵云的部队建制完整。可以说赵云被迫撤退。

[img]588136[/img]

而且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赵云只带领一队偏师,根本不是主力。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诸葛亮当时手里有多少人,顶死七八万。但大多数主力诸葛亮一定要带着攻城拔寨,不可能给赵云太多。我们乐观地估计有多少兵马可以分配给赵云。记住,当时马苏已经带走了2万名精锐士兵,也就是说,赵云此时最多可以带走1万名士兵和马匹。但是这一万兵马要假装十万大军,那么曹魏闻风会派多少军队抵抗呢?少说五六万,多说十万之众。

其次,我们来谈谈张辽逍遥津之战。那场战争可以说是他的封神之战,但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张辽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孙权当时带领了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最多只有三四万人。当时孙权刚到合肥,还没有站稳脚跟,于是张辽抓住机会,带领800名精兵进行突然袭击。可以说这场战争是有心算的,孙权没有时间反应。

[img]588137[/img]

但让我们来看看赵云。他是蜀汉的主力军,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区1万兵马如何与曹魏近10万大军作战?但即使情况如此危险,赵云也与之打交道了很长时间。虽然失败了,但在这种无意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退却,不包饺子可以说是奇迹,完整的制度是奇迹中的奇迹。

赵云在这场战争中输了,但在眼里,这场战争虽然输了还是很荣幸的,毕竟这是在正面战场上,实力的差距就在那里。在张辽的另一端,他们只是一场攻城战,孙权攻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拿不下来,已经准备好撤退了。张辽只是在对方撤退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次偷袭。可以说,无论张辽是否这样做,孙权都会率兵撤退。但张辽这一举动,原本是孙权主动撤退,却变成了张辽杀退。你可以想想,孙权不是傻子,那几万吴军也不是傻子。不管八百精兵有多厉害,都打不过几万人。我相信,把当时一流的武将组成一个加强排,是做不到的。

[img]588138[/img]

还有,我们在评价两人遇到的对手是谁,张辽遇到的是孙权。孙权有能力吗?绝对有,但绝不是军事能力。在军事方面,张辽可以说甩了孙权几条街。此外,守城战中孙权的粮草消耗量很大,撤退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赵云,对手是曹真。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吗?他绝对是曹魏的一流指挥官。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可以华丽地战败,这不得不说是一场不同的胜利。这不是吹出来的。即使换成张辽,他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退回汉中而不损失建制。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赵云的吉谷之战可以与逍遥津之战相媲美的原因。这不是随便吹嘘是绝对合理的。


谁是逍遥津之战的指挥官?可与张辽媲美谁是逍遥津之战的指挥官?可与张辽媲美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