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大永安都督都有谁?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奉节县是东汉末年由益州巴东县治下的永安县,位于白帝城。刘备平定益州后,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更名为鱼复县,并在次年死前设立了“永安都督”镇,成为蜀汉集团的常设都督之一。事实上,蜀汉集团设立这个职位完全是一种无奈。
虽然永安地形危险复杂,位于从长江进入巴蜀腹地的咽喉区,是该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但其战略地位在建安24年(公元219年)之前并不明显。在关羽失去荆州zhou之前,东吴大军一旦沿长江西进,经永安就可以深入巴蜀腹地。此时,永安已成为蜀汉集团在国外御敌的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夷陵战败后,刘备集中残部进驻永安,坚守待援。@ 在真正意义上,刘备应该算是镇守永安的第一人,有着“天子守国门”的悲壮气概。临终前,刘备委托重臣李严镇守卫该地。从那以后,又有四位大臣先后担任了这一职务。
[img]582863[/img]
第一任永安都督:李严。李燕,字正方,任职时间为张武三年(公元223年)至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在职三年。早年,李燕先后在荆州刘表、益州刘章帐下出官,历任多县县长、县长等职务,刘备入蜀后在绵竹加入蜀汉集团。在蜀汉时期,李严在仕途上相对顺利,刘备称帝时至辅汉将军,甘为郡太守。在当地任职期间,李燕的政绩和军功都非常突出。建安23年(公元218年),李燕率领5000人平息了马秦、高胜等数万人的叛乱,从此受到刘备的重视,在蜀汉仅次于诸葛亮。
夷陵战争以来,蜀吴关系十分紧张。尽管曹魏南征伐吴缓解了蜀、吴两军的对峙,刘备战败后两国也交换了使节,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刘备任命李燕为中都护。临终前,他不仅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还把镇守永安的重任交给了他。至此,李燕成为蜀汉集团第一任永安都督。在李燕任职的三年时间里,蜀吴两国多次互通使节,双方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燕因晋升而离职。然而,李燕的命运却十分悲惨,在与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罢免,郁郁寡欢。
第二任永安都督:陈到。陈至,字叔至,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工作,在职23年。陈至早年投靠刘备,在随后四处战斗的过程中,其勇武和军功仅次于五虎将军赵云。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升职后,陈至以护军的身份接任永安都督,成为蜀汉集团第二任,在职时间最长的永安都督,最终死于任职。
[img]582864[/img]
第三任永安都督:宗预。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宗预、字德艳在职九年。宗预早年投靠张飞帐下,后来被推荐给刘备,在蜀汉集团官至镇军将军。蜀吴之间的关系在陈到镇守永安期间得到了修复。因此,陈至病逝后,蜀汉集团任命了多次出使东吴经验的宗预接替永安都督,这不仅方便了蜀汉与东吴关系的维持,也避免了守将之间的一些琐事冲突。宗预在职十余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因病离职。
第四任永安都督:阎宇。阎宇,字文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职五年。据《三国志》记载,宗预因病离职后,蜀汉朝廷任命降都督阎宇迁任永安都督。由于特殊情况,蜀汉集团之会任命阎宇接任宗预。当时,东吴已进入中后期,权臣孙臣控制朝政,东吴内部形势相对混乱。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东吴守卫荆州的将军与阎宇有秘密联盟协议。双方同意互相支持。无论曹魏攻击哪一方,另一方都将出兵支援。@ 阎宇接任永安都督,也有巩固蜀吴两军联盟关系的意图。
[img]582865[/img]
第五任永安都督:罗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上任罗宪,字令则。罗宪是蜀汉集团最后一任永安都督,也是任职时间最短的都督,也是五人中最有骨气的都督。曹魏征伐蜀汉时,阎宇被调回成都,罗宪接任永安都督。刘禅投降时,罗宪仍然带领部众坚守永安,拒绝投降。东吴得知蜀汉败亡后,不但没有出兵救援,反而想趁机夺取永安。罗宪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在永安足足足抵抗东吴大军六个月。随后,曹魏大军赶往永安解围,罗宪带领残部归降曹魏。
为什么蜀汉会有永安都督这个职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