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都设立了多个都督,以保卫边境。如曹魏有荆州都督区、扬州都督区等,东吴有信陵督、西陵督、江陵督、巴丘督、蒲岐督、夏口督、绵中督等都督区。相应地,蜀汉有汉中、江州、永安、永安等都督。其中,就江州(治今重庆市区)都督而言,主要在古巴国家。巴地的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地理条件上。巴地是成都的东方门户。虽然它幅员辽阔,山峦辽阔,交通十分不便,但在水路上,交通最方便,因为有一条长江贯穿其他地方。
此外,巴地气候潮湿,产品丰富。江州都督的主要表现是:一是支持诸葛亮北伐;二是维护巴地的稳定。在此基础上,虽然江州都督的声誉不如汉中都督和永安都督,但对蜀汉仍具有重要意义。在蜀国历史上,江州有五位都督。
一、费观(公元219-226年)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刘先主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
蒋介石的女婿,在益州之战中,20多岁的费观作为李燕手下的军队参军,与李燕一起守卫成都绵竹的最后一道屏障,抵抗刘备。后来,刘备来了,费观和李燕都下降了。刘备打败刘章,平定益州后,任命费观为将军,后升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守卫益州东南。因此,对费观来说,成为蜀国第一任江州都督。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即位,加封费观都亭侯,升为振威将军。费观小李严二十多岁,却像同龄人一样与李严交往。年仅37岁的初卒建兴,为时人叹息。
[img]579624[/img]
二、李严(公元226-230年)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诸葛亮想出兵汉中,(李)严格知后事,搬到江州。
李严(?-234年),后来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诸葛亮是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白帝城托孤时,李燕和诸葛亮受遗诏协助少主刘禅;以李燕为中都保护,统治蜀国内外军事,留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期、加光禄勋。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在汉中发兵攻魏,于是将李燕调任为江州都督,即李燕是蜀国第二任江州都督。
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粮草运输。夏秋两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不应。在这种情况下,李燕为了逃避责任而责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出军队,因此被指控,最终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迁往梓潼县(四川梓潼)。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因病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李严认为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利用自己了,于是他愤怒地死去。
三、李丰(公元230-231年)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建兴)八年,搬迁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李)严将2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李)丰是江州都督军,典严后事。
公元230年,蜀汉宰相诸葛亮上表将李燕迁为将军,并表示其子李峰接替江州主管防务。直到那时,李燕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令李燕保护首相府事务。对于李燕的儿子李峰来说,他在公元230年成为蜀汉第三任江州总督。然而,仅仅一年后,即公元231年,在李燕的牵连下,李峰就失去了江州总督的官职。
四、李福(公元231年-公元235年)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李)丰解后,梓潼李福为都督。
231年,李福成为蜀汉第四任江州都督。梓潼涪县(今四川绵阳东)人李福、字孙德。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李福为书佐、成都县令。建兴元年,后主刘禅、李福转任巴西太守,后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后入朝任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公元234年,蜀汉宰相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李福询问诸葛亮身后的继任者。在这方面,诸葛亮在临终前给蒋婉、费祎这两个人起了名字。延熙初年,将军蒋婉出征汉中,以李福为前监军领司马,最终任命死亡。
[img]579625[/img]
五、邓芝(公元235-251年)
《三国志•《邓芝传》记载: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祺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
字伯苗(178-251年)。义阳县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东汉名将邓禹之后,蜀汉重臣。邓芝早年被预测成为将军,后来被刘备任命为郫令,晋升为广汉太守。邓芝在治理地方取得的成就,被征入朝代尚书。刘备死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深受吴大帝孙权的赏识。建兴六年(228年),丞相诸葛亮首次对曹魏进行北伐,命令邓芝和大将赵云伪装攻城,以吸引魏国曹真军的主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邓芝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监督江州。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后授假期。带领军队平定涪陵叛乱。邓芝在延熙十四年(251年)去世。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曾表示:“邓芝坚贞简亮,临官忘家,张翼亢姜维之锐,宗预御孙权之严,咸有可称。你觉得蜀国五位江州都督怎么样?
邓芝任[江州都督]帮助诸葛亮伐魏,他的前任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