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宋徽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中国古代,历代确实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自然也非常重视天气的变化。每个朝代在天文观测和气象预报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宋朝是这个朝代,在天气预报方面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img]578301[/img]
一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宋朝以前,由于中国在天文观测方面的成就,中国在天气预测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据说在周朝,天气情况可以通过观察日炔的变化来判断。
在汉代,人们通过观察星星和云的变化,总结了许多实用的、天气预报的谚语,并写了许多气象学的专业知识。就像东汉的《风云关键》一书一样,它记录了许多预测天气的方法,如:
黑云如丝,日中即一日大雨,二为二日雨,三为三日雨。
这些谚语和公式是通过长期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在实际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些谚语至今仍在应用中。
但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大多是针对短期气象预测,半天或一天内的预测往往比较准确,但长期天气预测还是空缺。
宋代,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对预测更长期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他也意识到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有助于协调全国农业生产,防止自然灾害。
宋代,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提高长期气象预报水平。与前朝相比,宋朝的气象预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皇帝重视气象变化,亲自掌握气象科学研究
与前朝只设立一个气象观测部门不同,宋朝设立了太史局崇天台和翰林局天文院,负责气象观测。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视气象观测。此外,这两个部门报告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皇帝陛下,尤其是遇到天有异象的紧急情况时,可以“许非时进,直接到御前拆封”。也就是说,在紧急情况下,无论时间如何,都可以随时将文件带入宫面圣陈情。
[img]578302[/img]
对这两个部门的资源配置给予了大规模的支持,《宋史》记载:
国朝置天文院在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均如司天监。
不仅工作地点是保密机构,使用的设备也是当时最先进、最先进的设备。在人员配备方面,也不吝啬补充足够的人力,据说只有太史局一个部门,有20多名官员负责天象观察。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记录了这些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的工作状态:
每天晚上,天文院都有没有降级的云物真祥,以及当晚的星次,必须在皇城门前到禁。
也就是说,天象每晚都要观察,不仅要详细记录,还要在皇城大门打开前送到皇帝处。此外,两个部门提交的所有文件都将交秘书省备案,以便日后查阅,即为后来人留下宝贵的科研历史档案。可以看出,这种观察工作不仅组织严密,而且持续不断,而且数据每天都要向皇帝报告,这相当于皇帝亲自带头领导这项非常实用的科研工作。
三、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成果丰硕
有了良好的设备和足够的人力,加上观察者的积累,努力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在皇帝的大力支持和个人监督下,宋朝的气象预测并没有让朝廷感到失望。
宋书《玉海》记载:
2012年12月,丙辰下了大雨雪。前两天,太史言:‘月亮苍白晕,西游黑气,占云:雨雪之象。’至果验。诏近臣和中书宴饮,各赋诗,上制《瑞雪歌》。
宋太宗两年秋冬时节,开封几个月没有降水。看到大旱即将来临,宋太宗焦虑不安。这时,太史局预测两天后会下雪。果然,12月9日大雪如期而至。太宗很高兴,所以他邀请太史局吃饭,并为所有大臣写了一首《瑞雪歌》诗。
[img]578303[/img]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每天处理气象观测的氛围中,宋朝皇帝也被培养成了气象预测专家。宋徽宗崇宁五年,夏季干旱。如果不下雨,必然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导致全年粮食产量下降。
5月24日,仪式部呈现宋徽宗,要求举行祭坛祈雨。谁知道呢,宋徽宗不在乎地说:“267一定有雨。”。果然,26日和27日下了大雨。重要的大臣们拍了拍宋徽宗的马屁,说陛下的天威激励了上帝,但宋徽宗不同意:“天地之间没有阴阳五行。今天,太一移宫,水限也很高,所以有雨。”。
要说宋朝对气象观测的重视和发展是中国气象史上的一大笔钱,这个评价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据说宋徽宗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是一个热爱诗歌、歌赋、吃喝玩乐的文艺青年。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也能对气象学有如此深刻的造诣,这真的让宋朝对气象学的重视感到惊讶。
当皇帝没有天赋的宋徽宗在气象观测方面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