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前,为了保证柴家世界的延续,他做出了周密的安排。虽然这些安排最终被赵匡胤一一破解,但其中一个安排给赵匡胤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柴荣去世前,任命一批后周皇亲到当地任节度使,明为拱卫京师,实际上是为了牵制京城的禁军部队。这给赵匡胤带来了麻烦。虽然他成为了皇帝,但在北京以外的各个节度都有大片的土地。
[img]578371[/img]
赵匡胤继位以来,这些节度让没有人进京朝见,无论是归顺还是造反,都在观望。在这些人中,赵匡胤最担心的只有两个人,只要这两个人得到了解决,其他人就会望风归附。一个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另一个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太祖郭威老臣李筠驻守山西。李重进是郭威的侄子,守卫淮南。这两个人一南一北,是赵匡胤的两大威胁。
但不久之后,有消息称,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上表要求进京朝见新天子。赵匡胤此时最愿意看到的是地方长官进京朝见。朝见意味着归属。然而,当他听说李重进要来时,他命令人们写一封回复,拒绝了李重进的要求。这让李重进感到很沮丧,准备回到新朝,但皇帝不让他进入北京。他的热脸上贴着一个冷屁股。他知道赵匡胤不能容忍自己,但他准备起兵造反。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侄子,为后周皇亲国戚,曾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凭借其战功和特殊地位,柴荣任命为禁军侍卫司点检。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个系统,殿前司点检为赵匡胤。李重进和赵匡胤是平等的,也可以说是竞争关系。而且李重战功出众,在侍卫司系统威望很高,支持者众多。然而,在周世宗去世之前,他把李重进调出了首都,成为了淮南的节度使者。如果李重进一直在首都开封,赵匡胤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坐上皇帝的宝座,这真的很有创造力。虽然赵匡胤有容人之量,但他能容忍恶棍和失败者,但他不能容忍这些看似失败、威望依然存在的人,比如李重进。为了维护新王朝的稳定和军队的绝对权威,赵匡胤不得不找到摆脱这个人的方法,但找到什么罪行,强迫他叛乱显然是最好的方式。
[img]578372[/img]
李重进决定出兵后,听说山西的李云也准备反叛。然后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工作人员,带着一封信去山西见李云。他见面一起出兵,南北呼应。但这个工作人员,出淮南却没有去山西,而是跑到开封,把书信给了赵匡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赵匡胤对这个人说,你帮我拖李重进,等我收拾好李筠,再去攻打淮南,事后一定会有重奖。工作人员答应了,回到淮南后,想了一个对策,跟李重进说,李筠这个人不堪重负,不是一个能成事的人,我们还是暂停行为比较好。李重进是个武将,没什么头脑,听了幕僚的话,便同意了。这让他错过了起兵的好时机。如果他南北攻击李筠,也不是不可能打败赵匡胤。不幸的是,如果错过了机会,他就不会再来了。不久,赵匡胤平息了李筠的混乱,立即率领军队攻打淮南。李重进大败,纵火自焚而死。
刚坐稳位置的赵匡胤,为什么故意逼李重进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