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总是给人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这个朝代太极端了。一方面,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济文化的巅峰。无论是古代压制商品经济,还是后人批评的古代科技创新,宋代都大放异彩;另一方面,虽然宋朝在经济上远远超过盛唐,但其军事实力和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慑力都无法与盛唐相比。@ 每当后人提到宋朝,总会有一种“积贫积弱”的文弱感。
[img]576531[/img]
然而,宋朝仍然有一些有趣的事实。首先,宋朝存在于319年,仅次于汉朝;第二,宋朝虽然文弱,但并没有直接灭亡于王朝内部的反抗,而是外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 虽然宋朝也有来自内部的农民起义,而且数量仍然很大(宋朝共有400多次),但只有两次达到了大规模的程度。这些事实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弱、外战大多处于劣势、内部农民起义不多的王朝只形成了两次大规模反抗,甚至超过了唐朝?
要讨论政治问题,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上找到。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我们也应该从经济上分析宋代农民起义不能达到大规模的原因。毕竟,只有当人们不能生活时,人们才会想要起义和叛乱。
[img]576532[/img]
@ 我们从农业分析,为什么农民的生活不能继续下去。总的来说,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宋朝的领土面积明显远低于唐朝。为什么宋朝的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唐朝?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虽然唐朝的领土面积大于宋朝,但主要在东北、西北和长城以北。这个“三北”地区有一个特点,不适合耕种(虽然东北是目前的“北大仓库”,但当时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
[img]576533[/img]
虽然宋朝的领土面积比唐朝缩小了很多,但宋朝保留了中原王朝控制的大部分核心区域。在古代,正是这些地方为朝廷贡献了主要的财政税收。与唐代相比,宋朝在南方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农业优势。事实上,远在唐宋之前,中国就开始向南移动经济重心,但宋代才真正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彻底向南移动。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农业发展,甚至有一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虽然南方经济的崛起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富裕,但对农民没有压迫吗?是的,宋朝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不抑并并并”的朝代,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众所周知,当土地兼并问题特别严重时,“富人连田,穷人没有立锥之地。“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农民起义很容易爆发,但宋朝繁荣的经济降温了这个火药桶。
[img]576534[/img]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仍然是一个农业因素。在古代,失去土地的农民缺乏谋生手段,只能选择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耕作。这种农民被称为租户,相关制度是租赁制度。虽然租赁制度已经出现,但直到宋朝才占据主导地位。
宋朝以前的房客可以被称为农奴。他们没有户籍,只能依附于地主,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他们没有社会地位。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与奴隶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地主可以肆意迫害他们的房客,他们的生命基本上不会受到惩罚。在这一制度下,房客自然有很高的抵抗力,他们的生命权和生命权受到极大威胁。
但与以往的原始租赁制度相比,宋代的租赁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房客不再完全依附于地主,朝廷给了两者户籍,@ 在政治层面上,地主和房客的地位是一样的,而不是隶属关系。此外,房客的人身自由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不再局限于地主的土地。他们有迁移的自由。迁移后,他们可以摆脱与地主的人身依恋。
[img]576535[/img]
另一方面,这要归功于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被朝廷压制,古代商品经济繁荣是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的现象,商业利润肯定远高于农业,但封建经济基础是小农业经济,只有农业作为国家经济主体才能保证封建王朝的延续,重农业抑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国家政策。
[img]576536[/img]
在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大宗商品交易的普及甚至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诞生。南宋时期,国家还颁发了专门的官方纸币“会议”。可见,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宋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缓解了上述农民缺乏谋生手段的问题。在此之前,农民只能选择依靠地主失去土地,但在宋朝,他们可以选择去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所以农民不能生活,选择冒险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 从经济分析来看,宋朝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使国民经济繁荣,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在相应的经济体系中,改善租赁制度,放宽对商品经济的约束,使农民不会被压迫生存,然后冒险。因此,虽然宋代农民起义400多次,但只有北宋初年的王小波起义和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两次达到大规模。
宋朝存在319年 为什么大规模农民起义只发生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