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权臣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政治影响力,二是经济实力,三是军事实力。
北宋以前,文武不分家,双方地位平等。武将比纯文臣高,文武双全人物多。这主要与汉代以来的政治形势有关。
刘邦立汉后,大封功臣一口气封了100多个侯,从而形成了一个有食邑经济基础的功臣集团,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联盟。随着察举征辟制的发展,功臣集团以举主的身份吸引了大量来自当地的风采人物,并在功臣集团的基础上发展了士族阶层。
士族阶级在当地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他们在政治上利用网络人才,影响国家决策,在军事上有一定程度的私人部曲作为核心军事力量。然而,在西汉中后期,士族的力量还不足以动摇皇帝的统治。
[img]575100[/img]
为了遏制功臣士族集团的快速发展,汉武帝重用了外戚的力量,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逐渐成为影响王朝方向的力量。外戚是皇帝的双刃剑,虽然他们依靠皇权,但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权力,而不是功勋士族。但如果皇帝很弱,外戚们就会利用这一趋势,于士族集团形成了一个联盟,然后架空了皇权。
西汉之所以死于王莽,是因为外戚的专权。士族集团实力过于分散,属于骑墙派,却无法制衡外戚,使得王氏外戚垄断了西汉末年的政局。
至于东汉,外戚们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此外,自第三代皇帝以来,东汉基本上是儿童和短命鬼。外戚们轮流战斗,士族要么依附,要么竞争。后来,为了制衡外戚,皇帝不得不发展宦官的力量,三股政治力量。外戚的权力来自皇权,但他们试图压制皇权。宦官纯粹依附于皇权。没有皇帝,他们的权力就是无根之萍;士族在当地郡国有很大的实力,然而,在中央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它不能拧成一根绳子。因此,东汉政局在皇帝年轻时由外戚主导。皇帝成年后,宦官外戚争夺头破血流。士族们骑着墙看风,转向舵。
黄巾之乱后,随着董卓进入北京,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彻底瓦解,帝国开始崩溃。地方士族依靠经济实力在州县招兵买马,或者依靠更大的士族形成各种军阀分离的局面。随着乱世,士族阶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img]575101[/img]
三国是士族的舞台。自三国以来,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士族政治逐步走向与皇权平起平坐的格局。在政治上,小士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夺取了更多的政治利益,从而在当地拥有了更多的土地。经济实力很强。在经济支持下,他们可以在军事上大肆扩张部曲,对抗中央皇权。
这场混乱持续了400年的魏晋南北朝,延续到隋唐。隋文帝和杨迪皇帝为了打击这个士族集团发展起来的门阀政治,要么在经济上夺取户口,要么在军事上夺取权力,要么在政治上以科举制度夺取人才,削弱力量,但杨迪皇帝最终死在门阀手中。
到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门阀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均田制和政府制度大大削弱了门阀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虽然科举制度发展缓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的政治影响力。
后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均田制度崩溃,政府部队制度崩溃,征兵制度下的诸侯镇出现,形成了将领掌握地方军政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中央权威大大削弱,地方诸侯镇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士兵们要么依附于军镇,要么为唐廷服务,没有两汉、魏晋的实力。
唐朝中央因为藩镇的傲慢而完全不信任军事指挥官,因此形成了宦官掌握中央军权的格局,导致宦官经常废除皇帝。唐朝中后期一片混乱。随着黄巢的混乱,它最终崩溃了。五代十国的军阀分裂了他们的政权。如果他们手中有士兵,他们可以称霸国王。
五代十国的乱局是士族政治的坟墓。在军阀的屠刀下,他们的文治再也没用了。直到赵匡胤立宋,老士族才成为历史的尘埃。为了加强皇权,结束军阀乱政,中国历史走上了另一条路。
[img]575102[/img]
赵宋以武立国,在军事上以文制武,在政治上以文制武。从此,帝国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士人阶级的主导局面。所谓士人阶级,就是依靠科举制度走上政治舞台的学者,不能像魏晋南北朝的士人那样形成以推荐家庭为核心的力量,控制地方经济,影响中央政治,掌握一定的武力。
学者的政治权力取决于皇权,依靠科举制度成为学者,从而形成“学习武术、商品和皇帝”的思想,皇权可以决定学者的政治生活,学者只能形成一定的政治联盟,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权力,但不能绕过皇权,经济不能形成老学者的规模。
成为一名权力大臣,他的权力不仅来自皇权,还来自于他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完成整合或威慑其他力量的能力,从而挑战皇权。宋朝以后,士人没有门阀,武人没有兵权,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差异,形成了士人对武人的蔑视链。士人在政治上独占主导地位,很难形成士族集团的势头。他们鄙视武术家,为武术感到羞耻,更不可能形成军事力量。
宋朝以来,权臣很少。即使有一两个,他们实际上也是皇权的产物。他们可能依靠皇权来控制所有的大臣,但他们绝对不敢挑战皇权,或者当他们很弱的时候,他们代表皇权,但绝对不可能取代他们。毕竟,此时的权臣只是一个人,或者有一定的政治联盟,但他们绝对不是真正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只要他们违反了皇权,他们就会被其他文臣攻击并赶下舞台。
古代权臣篡位那么多 为什么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