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宋朝之所以打不过辽国,除了宋朝衰弱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公元939年,为了换取辽国对自己的支持,后晋皇帝石敬堂将幽云十六州(即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敬堂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永恒的诅咒,也给后来的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三代帝王为了从辽军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直到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幽云十六州才被收回。那么,宋太祖和宋太宗对北宋无法收复幽云十六州负有更大的责任呢?

传统的历史学家认为,宋太宗的责任更大。宋太宗连续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导致宋军再也无法恢复幽云十六州。然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宋太祖应该对宋朝无法恢复幽云十六州承担主要责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要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我们必须从宋朝的主要对手辽国开始。

在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印象中,汉军很容易碾压匈奴,唐军很容易碾压突厥,这已经成为汉唐最强大的直接证据。宋朝无法打败辽国,这已成为宋朝武力衰弱的直接证据。然而,如果我们从客观的角度仔细分析辽、匈奴和突厥之间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军队甚至宋军在下周无法完全战胜辽国是可以理解的。辽国的实力远强于匈奴和突厥。

匈奴在汉朝与匈奴作战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结构。其内部政治结构仍处于相对松散的部落制阶段。与汉代形成的国家常备军相比,匈奴没有完整的国家结构,也没有自己的国家常备军。唐代突厥时,突厥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结构,其内部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常备军。唐军对突厥的打击自然是典型的降维碾压打击。

与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立辽国的契丹民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契丹和匈奴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制度,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常备军。

但辽国则不同。柴荣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时,辽国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制度:在行政制度上,辽国拥有道府县三级行政制度。辽国还建立了五京制度。更重要的是,辽国模仿中原王朝,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机构,这是历史上其他游牧民族政权无法比拟的。辽国还采用南北面官制度,统治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在南面官以汉法统治汉人。辽世宗统治时期,辽国正式合并南北面官,辽国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辽国的战争动员机制也迅速完善。辽国设立南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其常备军在20万至30万之间。但如果战争爆发,辽国将动员160万常备军参战。匈奴和突厥想做的是这种完善的常备军制度和战争动员能力。

幽云十六州沿线的长城防线,在古代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决战中,一直是中原国家抗击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幽云十六州失守,中原地区出现了巨大的战略真空。由于幽云十六州对辽国屏障中原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石敬堂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辽国绝对不可能放弃幽云十六州。一旦中原王朝的军队进入幽云十六州,辽军势必集中重兵,与中原王朝展开血战。

幽云十六州的损失让中原王朝感到不安。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领军队北伐。42天内,柴荣收复了三关三州17个县。随后,柴荣决心带领军队北伐幽云,但下属将军阻止了柴荣的做法。但柴荣仍然不听,坚持继续北上。幸运的是,柴荣在继续北伐之前突然生病了,否则柴荣的北伐将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柴荣继续北伐可能会失败?原因是辽国在公元951年完成了中央集权统一。即使军队在下周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一些地区,辽军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派出军队夺回失地。根据当时下周的军事实力,下周很难在幽云十六州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距离939年石敬堂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20年了。很难说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是否向中原王朝致敬。

柴荣雄心勃勃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功败垂成,宋太祖的考虑也多了。一开始,赵匡胤也想用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还带领宋军进行了两次北伐。然而,宋军一攻打北汉,辽国就派大军南下救援北汉,赵匡胤只能带领大军撤退。随后,宋军在赵匡胤的组织下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宋军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与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由于宋军伤亡惨重,赵匡胤不得不带领宋军撤退。

两次北伐的失败让赵匡胤知道,辽国并不是一个容易战胜的对手。赵匡胤在消除军事手段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假设后,决定通过赎回幽云十六州。平定诸国后,赵匡胤把各国的财产放在专门的仓库里保存。赵匡胤打算攒够500万,就从辽国买了幽云十六州。如果买不回来,就带领军队继续北上。

那么,赵匡胤的想法可行吗?显然,这是不可行的。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辽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辽国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幽云十六州。宋军在军事上无法恢复幽云十六州,也可以用钱买回来?辽国不会卖宋朝给的钱。赵匡胤买回幽云十六州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img]571116[/img]

宋太宗去世后,继承王位的宋太宗决定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说实话,宋太宗收复领土的雄心壮志是值得肯定的,宋太宗也是宋朝为数不多的具有开拓精神的皇帝之一。但由于辽军军力过强,再加上宋朝监军制度的束缚,宋军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的失败使宋太宗彻底清醒——除非辽国自身衰落,否则要彻底打败辽军。

因此,两次北伐失败后,赵光义在今天的河北省修建了水长城,成功抵御了辽军南下。

[img]571117[/img]

从客观历史来看,宋军两次北伐惨败,宋太宗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但退一步,即使赵光义没有犯任何错误,成功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土地,辽军也会动员数百万军队南下吃掉劳动者远征的宋军。宋军没有能力长期占领幽云十六州。毕竟,辽国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综上所述,宋朝不能完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主要原因是宋辽实力相当,没有人能在战场上彻底打败对方。石敬堂以自己的私利割让幽云十六州,早已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真的不应该对幽云十六州的责任负责。


宋朝之所以打不过辽国,除了宋朝衰弱之外还有什么原因?除了宋朝的衰弱,宋朝打不过辽国的原因是什么?

,,,,,,

  • 岳飞生平事迹介绍:岳飞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

  • 赵光义是怎样成为皇帝的?宋太宗继位之谜
  • 赵光义的真名是赵匡义。后来,他改名为赵光义,因为他避开了他的兄弟宋太祖。在他的兄弟中,除了早逝的人,他排名第一。他比...

  • 出身武官的枢密使狄青:宋代唯一一个以文制武的例子
  • 五代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柯,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当时,军队几乎形成了建立皇帝的习惯。回顾这种习惯的来源...

  • 宋太祖暴死谜雾是情杀?还是权利的争夺而死的
  • 在历史中为了皇位,可以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只为了那无上的皇位。在历史上有个朝代定了一个兄终弟继的规矩,这就造成一位伟...

  • 大宋王朝的传奇奸臣贾似道:一代权臣的误国之路
  •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离不开许多才俊之士的共同努力,一个王朝的灭亡,同样由于一群群的蛀虫侵蚀所致,如夫差时期的伯海为秦...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