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唐朝陌刀队的事情,
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斗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匈奴的力量给农耕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今天抢劫或明天杀害了北方的草原,几乎没有停止。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打到地上寻找牙齿。据史料记载,匈奴的生存状况相当困难。在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中原王朝逐渐获得了大量的战斗经验,并逐渐丰富了与骑兵打交道的方法。隋唐时期如何完成对游牧民族的虐待?
[img]570998[/img]
隋朝起源于北周,在南北朝时期经常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 也总结了很多经验,但隋军对骑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是防守反击,即步兵、骑兵和车兵的结合,车兵被弧形包围,与步兵分开,在战斗前举起“鹿角”。所谓“鹿角”,就是找一根长棍子,把头削尖,抵挡骑兵的冲击。至于骑兵,因为数量少,放在方阵中间,当对方骑兵冲击时,步兵和车兵负责抵抗,一旦敌人骑兵被冲乱,步兵可以移动战斗,但不能太远,一旦对方崩溃,方阵立即打开一个洞,中间骑兵追击。这种战术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隋朝,也是对付突厥最常用的方法。
[img]570999[/img]
当然,隋朝著名将军杨素并不同意这种机动性差的战术。他曾带领轻骑兵离开行李部队,并通过奇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毕竟,这些胜利仍然有一定的侥幸成分。突厥人是一个长在马背上的国家,从小就擅长骑马和射击。因此,这种战术不适合大规模使用。隋朝时期,李渊曾在太原留守,他的任务是守卫并州,提防突厥人。在与突厥人的战斗和交流中,李渊对突厥人的骑行和射击技术赞不绝口。因此,他提倡推广突厥人的训练方法,选择一批强壮的士兵,完全按照突厥人的习俗进行训练,吃肉、喝牛奶、骑马,甚至生活在水草之中。这些士兵从生活习俗到着装都完全突厥,即使突厥人遇到他们,他们也认为自己是自己的部落。当然,这种方法并非不可行,但不可能在大面积推广,毕竟是农耕民族,怎么能放羊放马?
[img]571000[/img]
李世民时期,唐代与突厥的战争大多是骑兵对骑兵,充分利用骑兵的流动性进行流动作战,这也让突厥遭受了很多痛苦,但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马的补充,突厥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战马损失可以立即补充,一旦中原的战马损失,就更难补充,@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个全新的想法:步骑结合,增强步兵攻击能力。于是,一种能对付骑兵的长刀应运而生,那就是著名的陌刀。
[img]571001[/img]
据史料记载,莫刀类似斩马剑,长达一丈,重50斤,必须由壮汉自由使用。据《旧唐书》记载,杜伏威擅长使用陌生刀。可以推断,这种刀在隋末唐初已经存在,但没有大规模推广。在唐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靖负责南方的平定,所以他发现了这种强大的长刀。后来,他改进了它,形成了一把后来的陌生刀,为了提高陌生刀的战斗力,李靖也努力总结了一套陌生刀的使用方法。这把新大刀开始了它的传奇故事。
[img]571002[/img]
据《卫公兵法》记载,莫刀的战术如下:全军按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军、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方阵以步兵为前锋,骑兵为侧翼辅助。每次战斗,敌人离方阵150步,弩兵发射,敌人离60步,弓箭兵发射,敌人离20步,所有弓箭手和弩手变成步兵,用陌生的刀抵抗敌人骑兵的冲击。如果步兵难以支持,奇兵、马军、跳进敌人阵列,步兵队准备再次面对,当敌人阵列松动时,骑兵从两翼进攻,配合中间步兵阵列,如果敌人逃跑,骑兵负责追击。这样,步兵也实现了骑兵的完美结合,比纯骑兵的战斗力更可怕
[img]571003[/img]
据《老唐书·李思业传》记载,“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对,如敌骑,人马俱碎”,其他人不说,一句“人马俱碎”就足够吓人了。你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陌生刀方阵,“白刃如雪,排次如鳞”,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场景。陌生刀战术开启了农业和游牧民族作战的新局面,这绝对是冷兵器时期的一大举措。
唐代陌刀队是如何完成对游牧民族的虐待的? 遇敌骑,人马俱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