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断头饭始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平定叛乱时,将叛乱的乱臣小偷关押起来,为了笼络人心,宽大仁义,下令在死刑前给他们加餐,酒足饭足后再行刑,让他们成为饱死鬼。从那以后,断头饭继续流传至今。
[img]567597[/img]
不同朝代的断头饭也不一样。宋代明文规定,断头饭不低于5000文铜钱标准,可以说是相当奢华的断头饭。即使很丰富,也很难唤起犯人的食欲。吃完这顿饭,就意味着等待自己的是死亡。明清时期,断头饭有些特别,除了做好的饭菜外,死刑犯还会在碗里放一块生肉。如果囚犯看到狱卒在碗里放一块生肉,他会感激的,即使是一块坏肉烂肉。
传说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身体,被阴间的黑白无常勾到阴曹地府,然后交给牛头马,押在阴间十殿阎罗审判。完成这些程序后,鬼魂可以走上奈何桥,进入六个轮回,喝完孟婆汤后转世。
[img]567598[/img]
然而,除了孟婆,桥上还有一只非常凶猛的恶狗。一旦鬼魂被恶狗吞下,它就不能转世。因此,为了转世鬼魂,狱卒在囚犯的碗里放了一块生肉,让他带到阴间给恶狗吃。恶狗有肉,自然不会吃灵魂,所以囚犯不必遭受灵魂的痛苦,转世会更容易。
古代临刑前的断头饭有多丰盛?为什么要放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