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司马光一举考入士甲科,立即被任命为奉礼郎、大理评事等。无论他在哪里,他似乎训练有素,“有规律地生活,有礼貌地行动”。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政治明星。
庞籍,枢密副使,看上了他,想当伯乐。他认为玉不琢,不成器,要有很大的前途,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苦其心,劳其筋骨”。因此,他建议他担任并州通判,负责粮食运输、家田、水利和诉讼。显然,司马光是一名受过重点培训的年轻干部。不用说,他的努力和成就,更不用说他对庞籍的感激了。然而,当时的并州并不像今天的太原那样稳定繁荣,而是处于与西夏国的交界处,真正的高风险边境,经常爆发冲突,战火熊熊。并非司马光等人要开拓疆土,而是西夏人经常入侵,稍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img]566983[/img]
对西夏的布防一直是北宋的重中之重,丝毫不敢马虎,名将狄青、范仲淹等都在这里治理过,但都没有找到治本之策。经过长期观察,司马光有了一个好主意:在西夏边境线附近的北宋一侧,修建了两座坚固的城堡,形成了一个角落,有效地遏制了西夏人的攻势;此外,还招募人民到这里耕种,实现兵民一体化保护边防,使危机四伏的边境线成为金汤般的钢铁防线。他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了负责安全的特定枢密副使庞籍。庞籍一再鼓掌,暗自高兴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庞籍派将军郭恩去组织实施。郭恩在战场上确实是一个勇敢的将军,但这不仅仅是建造两个工作,而是完成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如果你做这个东西,西夏人怎么会不知道它有多厉害呢?他们怎么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让你控制他们?因此,对方拿出奇兵,一举消灭了郭恩的军队。显然,北宋统帅部使用的非人,并没有从战略高度去做,导致偷鸡不会腐蚀米饭。
[img]566984[/img]
这一失败立刻震惊了北宋的上下,追究责任的结果是庞籍被免职。司马光本来是善良的,事成后,国家可以避免战争的痛苦,同时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和军费,也可以让自己的恩人立功立功。没想到最后就是这个结局。司马光很内疚,甚至睡不安,三次向朝廷请求辞职,承担责任,但都不允许。司马光多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庞籍死后,司马光崇拜他的妻子为母亲,问安至勤,奉献至恭,恪尽孝道,几年如一日,直到她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司马光对庞籍的儿子手足情深,就像对自己的兄弟一样。
为什么司马光要像母亲一样孝敬庞籍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