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货币,
东汉末年,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破坏,导致经济衰退,大量农田被废弃。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没有人重铸磨损的铜币,再加上大量的私人资金,货币流通非常混乱。
三国鼎立后,由于是三个不同的政权,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货币流通,各自发行的新铜币也没有广泛通行。魏、蜀、吴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式,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因此不得不正式以布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
[img]564149[/img]
一、 魏国
曹魏地处中原,人口众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但三国中魏的情况最为混乱。可以说,虽然曹魏的军事和整体国力最强,但他的经济建设、市场交易和货币政策确实是最失败的。曹操时期是“五泰铢”,后来被废除。文帝试图恢复五泰铢,但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五泰铢又被放弃了。曹魏开始用谷物和丝绸作为交易货币。
但相对而言,老曹家的人还是比较善良的。五泰铢实施失败后,没有发行大量货币来掠夺人民的财富。曹魏几十年来一直回到原来的商业经济状态。
[img]564150[/img]
虽然以物易物的手段是原始的,但它确实是保护人民资产最有利的方式。事实上,在战争时期,人们更愿意接受以物易物,而不是使用货币。
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几次货币改革尝试以失败告终,这可能与国内缺乏大规模铜矿有关。
二、吴国
[img]564151[/img]
东吴地处江南,物产丰富,人民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2000、大泉5000多个品种。最后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定,最终灭亡。
东吴的经济状况一直非常繁荣。在孙权执政期间,民间财富甚至超过了政府。公元236年,执政人员孙权强制流通“大泉500”,即一枚新货币价值5005泰铢。
[img]564152[/img]
据《通典食品志》记载,孙权铸造的大泉500,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后来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了。公元238年,大泉1000、大泉200、大泉500等货币相继发行。据《通典》记载,大泉1000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也就是说,实际上只等于3.2个5铢的大泉1000,被迫兑换1000个5铢。
公元246年,孙权拥有丰富的资金。然而,人们无法抗拒这种剥削、生存和持续的暴动。孙权终于在反对声中取消了大泉货币系列11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货币政策。在现在发掘的东吴文武大臣的古墓中,蜀汉有大量的“直100元”国内货币,但并不多。
[img]564153[/img]
三、蜀国
天地英雄气, 千秋依然令人敬畏。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这是刘禹锡敬仰刘备写的《蜀先主庙》诗。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汉末年战争轻于中原。相对而言,蜀汉的货币是最稳定的。蜀汉有两种货币,一种是“100美元”,另一种是“五泰铢”。
[img]564154[/img]
“直百钱”是刘备入蜀前与士兵约定,入蜀后所有库钱都不拿。他一进蜀府库,就被士兵抢走了。刘巴建议刘备建“直百钱”来丰富府库。
“五泰铢”是为了弥补“100美元”的缺点而制造的。直率地说,“100美元”实际上是政府发行的一种大型货币,以将财政赤字转移到人民身上。虽然刘备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但长期发行肯定不利于经济发展。
[img]564155[/img]
蜀汉货币并行,是三国中货币政策最成功的国家。此外,蜀汉还有第三种货币“蜀锦”
。诸葛亮曾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只仰锦耳。左思《蜀都赋》中提到“技术之家,百室离房,机织相和”,蜀锦可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还认为蜀锦是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img]564156[/img]
在魏武两国,货币政策失败,谷物和金丝成为最硬的货币。蜀汉生产的金丝世界闻名。它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外汇储备。诸葛亮在经济困难时期提供了大量资金。
三国时期的货币统一吗? 三国之间是如何流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