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有一位名叫穆修的学者官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个性的士大夫,很多人都想请他写软文。
亳州有一个不太出名的土豪劣绅,捐钱修庙。庙里,知州大人请穆修写了一篇《修庙记》,其中没有提到土豪劣绅的名字。土豪劣绅想捐钱。这不是徒劳的吗?于是土豪劣绅给了穆修500两银,让他补上自己的名字。穆修坚决不同意,留下了一句残酷的话:“我宁愿喝粥也不愿让你的名字玷污我的文章!”
[img]560797[/img]
当朝宰相听说穆修的名字,想认识他时,他被提拔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但是穆修从来没有拜访过宰相,所以校长不能成为。
可以想象,以穆修的个性,生活一定相对贫穷。他晚年住在首都,当朝廷安排他的职位时,他每次付房租都很担心。他写信给他的朋友抱怨说:“手头的钱基本上是用来买米饭和付房租的。”
为了补贴家庭,穆修刻了一本柳宗元的文集,印了几百册,在东京大相国寺摆摊出售。几个学者来了,不问价格。他们拿起书看了看。穆修拿起这本书,轻蔑地说:“如果你能从头到尾读一遍,而且没有错,我会免费给你一本书。”结果,顾客吓跑了。一年后,一本书没有卖出去。
宋仁宗还有一位学者官员,名叫张伯镇。他与欧阳修、司马光等学术名人有过交流,并成为翰林学士。他还担心付房租,说:“当我等待工资时,我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当我付房租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可以说,这是工人阶级的愿望。
[img]560798[/img]
他们为什么要担心交房租?原因只有两个:
首先,工资很低。公平地说,唐宋时期的官员工资确实比明清时期要高,但只有政府高层才能真正获得高薪,大多数中下层官员的工资并不那么高。王安石曾在嘉佑年间疏散,建议加薪中下层官员。
穆修晚年被任命为“文学参军”,只是一个闲置的职位,月薪只有7美元,加上其他津贴,估计只有10美元左右。据司马光说,北京有一个中产阶级的房子,每月收到15美元的租金。穆修的收入当然不能支付太高的租金。
第二,租金太高了。在穆修生活的时代,首都的豪华住宅至少需要数万美元,普通住宅的价格是1300美元。显然,普通人买不起房子,所以他们不得不租房子住。但租金并不便宜,普通住宅的月租金至少是几美元。
宋仁宗皇佑年间,一位名叫苏松的下级文官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月薪17%,其中三分之一用于供房养马,月租需要三四贯。假设穆修租的房子和苏松差不多,房租也是三四贯的钱,也就是说他每个月要拿出大概三分之一的工资供房,生活紧张是可以理解的。
但穆修也不需要抱怨,@ 作为一个有感情的学者,他不太在乎物质享受;@ 当时像他这样租房的官员很多,包括宰相朱考证说:“而且像祖宗朝一样,百官都没有房子住,虽然宰执也是租房。”
宋朝的房子有多贵?与今天的房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