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慈禧太后杀害了1898年的六位绅士,这标志着1898年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慈禧是1898年改革的最大障碍,也是改革失败的罪魁祸首。真的是这样吗?慈禧的名字叶赫那拉是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慈禧一生都在玩学术游戏。通过发动政变,她赢得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并实施了听政协来帮助年轻的皇帝。
在她的统治期间,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规模逐年扩大。清末签署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她的统治期间签署的。因此,她被贴上了无能、阴险残忍、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等标签。
[img]559364[/img]
清末的内忧外患都归咎于她的统治腐朽。慈禧虽然有她奢侈的一面,但她真的被慈禧扼杀了吗?什么因素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
一、缺乏变法理论。
从政治上讲,维新派提出的一系列变法理论还不够成熟,缺乏法律保障,在自上而下实施过程中难以具体实施。光绪皇帝共发布了180多项变法令,涉及面广,不够具体。维新派没有从清朝的具体国情出发,只希望模仿和借鉴外国。维新派特别尊重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寄予厚望。
[img]559365[/img]
伊藤博文在建立日本君主立宪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经中肯地指出,中国大量的冗长官员造成了贫穷和软弱的困境。因此,维新派解雇了一些衙门和中央机构。解雇后,这些下岗如何安置官员,清政府没有出台具体的安抚措施。
当时除了少数八旗子弟通过阴补袭位外,大部分官员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寒窗苦读才当官的。裁掉一些政府机构后,这些下岗官僚们都讨厌变法,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贼人。
[img]559366[/img]
根据当时的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后,列强分裂了中国。当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时,日本和俄罗斯正在抢夺中国东北地区。伊藤博文的主要目的是借中国的机会将清政府变成日本的傀儡政府。一旦伊藤博文被重用,它将使清政权放弃。
二、缺乏金钱支持。
在经济方面,由于缺乏维新变法的经济保障,康、梁等维新派甚至提议出售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边境地区,以换取变法所用的资金。在《日本变政考试》一书中,为了换取资金,获得英俄对变法的支持,赤裸裸地指出将新疆卖给俄罗斯,将西藏卖给英国。这一提议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国民对维新变法的反对声此起彼伏。
[img]559367[/img]
三、造成社会矛盾。
就个人感情而言,我们可以从下层人民和上层统治者两个阶层进行分析。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维新派将一些祠堂和寺庙改为学校。虽然起点更好,但它占据了祠堂,伤害了人们祖先的宗族思想;占领寺庙,不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容易加剧社会矛盾。
清末,外部列强入侵,内部农民起义,税收增加。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带来的痛苦,人们需要有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如果不及时安抚人们的情绪,占用祠堂和寺庙作为学校的措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img]559368[/img]
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清朝的权力中心是一个漩涡,统治者的思想不统一,内部分裂。为了消除改革的障碍,慈禧绝对不允许维新派和光绪帝密软禁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将光绪抚养成人,这是一种名义上的母子关系。母子公开夺取权力将成为清朝的笑柄,这无疑会让摇摇欲坠的清朝变得更糟。@ 实权掌握在慈禧手中,维新派计划铲除慈禧以促进变法进步,只是自不量力。
[img]559369[/img]
慈禧发现危险行动迅速,1898年9月20日收到秘密,第二天立即监禁光绪宣布训练,命令杀死维新核心人士,维新运动宣布破产,维新没有从事故中反应,杨深秀不知道隐藏,还准备写信问为什么慈禧罢免光绪。
[img]559370[/img]
结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维新变法运动缺乏成熟、系统的政治理论指导,实施不具体,部分变法措施不切实际,盲目希望外人指导,缺乏可信度;缺乏经济支持,维新派不可取,损害人民感情;在群众的基础上,损害人民利益,没有得到最高权力所有者的坚定支持,因此变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慈禧太后的行为只是变法失败的催化剂,但并非真正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
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慈禧的背后吗? 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