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陈仓石鼓的故事吗?
2017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文化博览会探索节目《国宝》。该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国宝,由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者”。这是陈仓石鼓。
在保护国宝时,梁家辉充满感情地说:“我认为看到一个国家有多伟大,必须看到它的文字,许多国家的文字已经灭亡,但汉字的活力,已经持续了数千年,我们每天使用文字,不会认为它有多伟大,但中国方言这么多,如果没有文字,如何沟通。人们在他们面前真的很小,但为了它,人们可以非常伟大。”
陈仓石鼓上记录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诗。
627年发现了陈仓石鼓。
[img]558323[/img]
627年是唐代贞观的第一年。当时,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北坡发现了一位牧羊人老人。花岗岩的形状像一个鼓,上窄下大。它是圆形的。它有两英尺高,直径超过一英尺。它被称为石鼓。因为它发现在陈仓,也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令人惊讶的是,上面刻着当时没有人能理解的文字。后来,经过专家研究,证明上述文字是一种从大篆到小篆的过度文字,后来被称为“周文”或“石鼓文”。记录的内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捕鱼和狩猎。
根据陈仓石鼓上的文字,人们分别将10个石鼓命名为乍原、师、马荐、五水、吴人、五车、绵、田车、銮车、雨。
陈仓石鼓有一个流离失所的传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长子李恒逃到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时,听到陈仓石鼓的消息,感到好奇,于是让当地官员把陈仓石鼓全部运下山送到雍城。李恒拿到陈仓石鼓后,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员一起研究玩石鼓上的文字。
然而,没过多久,叛军就赶到了雍城附近。李恒无法抗拒叛军的进攻,所以他计划撤退。他不希望陈仓石鼓落入叛军手中。在撤退之前,他把它们都埋在城外的荒野里,并声称陈仓石鼓已经完全损坏和丢失。
[img]558324[/img]
“安史之乱”结束后,陈仓石鼓的第二次露面。
806年,陕西地方官员邀请人们通过之前留下的信息挖掘陈仓石鼓,重见天日。然而,地方官员并没有妥善保护陈仓石鼓。
韩愈听说这件事后,专门向朝廷写信,要求将陈仓石鼓转移到都城太学府妥善保管,并派人研究石鼓上的文字。然而,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晚唐皇帝根本没有心思保护这些文物。直到814年,曾两次拜相的一代著名大臣郑余庆发现韩愈的书,再次呼吁陈仓石鼓送到当地的孔庙。然而,此时10面陈仓石鼓只剩下9面,其中乍原石鼓丢失。
不幸的是,唐末,群雄并起,战火重燃。保存陈仓石鼓的孔庙被烧毁后,九面陈仓石鼓全部被盗,再次“人间蒸发”。
宋朝成立后,赵匡胤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img]558325[/img]
北宋初年,凤翔知府司马池经过一番艰难寻找,发现了九面陈仓石鼓。然而,没有乍原石鼓,陈仓石鼓是不完整的。司马池心急之下,派人模仿一面乍原石鼓。宋仁宗欣喜若狂,称赞司马池。
然而,宋仁宗看到十面陈仓石鼓后,很容易发现仿制的乍原石鼓,并对司马池进行了质疑。
对了,司马池有个儿子叫司马光。
幸运的是,1052年,北宋金石收藏家在关中一位村民家中向传教发现了乍原石鼓。几百年来,乍原石鼓被用作米磨石和磨刀石。上面的大部分文字都被磨掉了,损坏严重。
幸运的是,十面陈仓石鼓终于“团圆”了。
[img]558326[/img]
北宋末年,宋徽宗下令将陈仓石鼓运到首都开封,命令金匠在石鼓的雕刻上浇金,收藏在宫中。然而,当“靖康之变”时,金军进入开封,掠夺了陈仓石鼓。金国人不了解陈仓石鼓的价值。刮完鼓上的金后,他们把它扔到了中都(北京)大兴县。
此后,陈仓石鼓一直留在北京,在元朝、明朝和清朝。抗日战争期间,陈仓石鼓被运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仓石鼓被送回北京。现在,陈仓石鼓已经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经历,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里。
清末民初,康有为曾称陈仓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邀请9位考古文化博物馆专家评选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陈仓石鼓名列前茅。
陈仓石鼓的历史是什么?为何能被誉为[中国第一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