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唐代藩镇,
藩镇是大唐盛世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也是唯一能维持大唐帝国衰落的军事力量。藩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藩有“保卫”之意,另一种是指军镇。唐朝设立藩镇的目的是保卫大唐边境安全,防止外族入侵。唐玄宗时期大量扩大防守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称天宝十节度。这十节使大唐的国防力量与中央的神策军形成。节度使驻外,防御少数民族入侵,神策军驻守京师。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节度使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脱离控制。“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了唐帝国再也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img]558447[/img]
为何说藩镇是盛唐的后遗症?
唐代经济鼎盛时期是开元盛世,但政治军事鼎盛时期却出现在唐高宗后期。当时,唐朝的外部扩张非常迅速,摧毁了无数的国家,西部地区到中亚,东部到库页岛,北部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少数民族都鞠躬称臣。唐朝在各地设立了大量的都护府,建立了政权统治。但从本质上讲,都护府的统治,只是象征性多于统治性。各大护府自身实力不足,很快就被各地少数民族推翻。到了唐玄宗时期,各地都护府进本全部消失。
[img]558448[/img]
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又回到了中原。在少数民族再次建立国家后,他们不断地攻击和攻击唐朝的边境。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发明了藩镇制度,使边境地区的所有城镇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抗少数民族的攻击。在设立初期,节度很好地抵御了少数民族的攻击,保障了边境安全。然而,随着藩镇的扩张式发展,到了“安史之乱”之前,藩镇已有实力与中央抗衡,并有实际的统治权。“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完全失控,成为大唐帝国内的割据势力!
[img]558449[/img]
为什么唐朝不彻底消除藩镇?
“安史之乱”后,藩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控制。然而,在唐武宗时期,唐武宗曾经平息了昭义节度,导致刘琏的叛乱。战争结束后,各行各业都重新遵守了藩镇的朝命,唐朝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然而,唐武宗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抓住机会消灭藩镇。为什么?
[img]558450[/img]
显然,这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唐朝的中央政权没有力量消灭藩镇。唐武宗确实有力量消灭藩镇,但他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比唐玄宗更好的办法抵抗少数民族的攻击和攻击。唐朝的中央政权需要这些藩镇的力量来维护唐朝的统治!
唐朝成立前,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危害使唐朝统治者陷入喉咙。因此,随着唐朝初期的大规模扩张,打击少数民族,建立藩镇,抵制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威胁相比,虽然藩镇一直威胁着唐朝的统治,但在唐朝中央政权完全丧失自主军队之前,藩镇不会推翻唐朝的统治。
[img]558451[/img]
另一方面,藩镇的存在可以在没有中央政府消耗力量的情况下,独立组织军队抗击少数民族侵略。唐朝统治者权衡双方利弊后,自然会选择保留藩镇,继续抗击少数民族袭击。唐朝最终灭亡于藩镇之手。唐朝灭亡后,中原政权也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也说明了两者在抗击少数民族政权方面的统一!
唐武宗有机会消灭藩镇 最后为什么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