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珠帘在《点江唇》中:一代名相不仅上马可退敌,还能风花雪月!
[img]558654[/img]
杨家把故事的传播也带红了寇准,让一代名相寇老西儿的形象深入人心。除了演义,真正的寇准也不愧为名相。他在宋辽的对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宋朝赢得了足够的面子。寇准一生中最精彩的一笔是“禅渊退辽”。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于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自率军攻打北汉。北汉灭亡,太平兴国四(979年)年6月,宋太宗亲自率领10万大军出镇州(今河北正定)北进,想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宋太宗伐辽,可以说是虎头蛇之势,先赢后输。宋雍熙三年(986年),宋辽岐沟关后,宋军丧师数万,国力贫困,被迫在战略上守势。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击
宋太宗病卒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真宗赵恒袭位。但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许多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寇正力排众议,坚持真宗皇帝亲征。寇推荐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雍王赵元留在汴京,朝中文武随军出征。
宋真宗亲自前往禅州(今河南濮阳)城,但他不敢过河。寇军和高琼力推动真宗渡河,命令卫士将皇帝的车开到禅州北城。宋真宗到达禅州北城时,北宋军民士气高涨。宋真宗象征性地巡逻后,他回到了南城的宫殿。寇军负责指挥北城作战,直到辽国被迫停战求和。
寇军有一套治国御敌的方法,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勇敢坚强的一面。作为一名文人,寇军也充满了温柔。他写的文章不亚于当红词家。比如他的《点江唇·水陌轻寒》,就是用女人的嘴把一个思夫怨妇的行止和内心描写得栩栩如生:
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缓。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象尺熏炉,黎明停针线。愁蛾浅,飞红零乱。侧卧珠帘卷。
文字的最后一部分是窗外的景色:水边的小路有点冷,东风带着春雨飘来,刚回巢的新燕冒雨穿花,不停地穿梭。作者选择“新燕”,是的,燕子都是双飞双宿,这是为了引出下一片的室景作为陪衬:水边的小路有点冷。熏香炉燃了一夜,小妇人也忙了一夜女工,天将晓,这针线活该放了。不再忙碌,一缕清愁又上眉头,想想和丈夫的恩爱相处,脸上立刻叫出绯红。这时,侧卧在床上,半卷珠帘,让悠悠心事,跟着雨中的新燕...整个词表达了怨妇思夫的忧郁情绪和外在风格,生动地描写了风景,抒情感伤,发人深省。
古代官员大多是文章好手,寇准也不例外。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寇军从小就很聪明。7岁时,他和父亲一起爬华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没有山和齐”。近日举头红,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作为朋友,“九僧”诗风相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冬夜旅思》等五律,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味道。他的七言绝句意味着新的语言工作,最具魅力,如“萧萧远树疏林外,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亭壁)、“夕阳长廊听燕语,轻寒微雨”(夏日)等。这些场景融为一体,美丽而深刻。它们都是值得玩索的杰作。他不是一个词家,但他偶尔会做一些事情,这也是可读的。上述《点江唇·水陌轻寒》就是其中之一。
[img]558655[/img]
这里,又附上一组寇准的小词,与大家一起欣赏: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袅。
密约沉沉,离情再来,菱花尘满是慵懒的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青草。
江南春波渺渺
渺茫,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阳关引塞草烟光广
塞草烟光广,渭水声咽。春雨季轻尘歇。征鞍发。指青柳,又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有季节。
一杯酒,一首歌。叹人生,最难聚易离别。而且莫辞沉醉,听阳关彻。念故人,千里之后共明月。
春早甘草子
春天早上。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温暖的太阳笼在哭鸟。第一朵桃花很小。遥望碧天,清澈如扫。牵着一缕,轻烟飘渺。可惜流年谢芳草。让玉壶倾倒。
杨家将的故事带红寇准,历史寇准到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