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无疑是虎添翼。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有权势的顾问。可以说,他知道天文学和地理学。恐怕历史上很少有顾问能与诸葛亮媲美。换句话说,诸葛亮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刘备非常重视他。起初,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
正是隆中对的提出让诸葛亮受到了刘备的重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成为皇帝”。然而,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不堪,这是一个关键生存的秋天。”。作为历史上的顶尖谋士,诸葛亮的策略为什么反复?
[img]554597[/img]
这样的顾问肯定不受欢迎。问题是诸葛亮的策略肯定没有问题。这种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35卷。这是蜀汉宰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不堪,这是一个关键的秋天。”。
这和诸葛亮对刘备说的大不相同。那么发生了什么,诸葛亮的建议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话中看出区别。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判断益州的重要性,说“高祖因此成为皇帝”,但在《教师表》中,他用相当迫切的语气说“这个真诚而危险的秋天也存在”。
几句话就能看出蜀汉的财政问题。益州是东汉十三州的地方。它位于西南部,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缅甸北部。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益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益州都是山脉。
[img]554598[/img]
益州所在的四川主要地区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山脉,西面是青藏高原(第一步)和横断山脉。三国时期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发展,即属于无人区。诸葛亮在南阳为刘备提出了“龙中战略”,说“如果有荆棘和好处,霸权就可以成功”。这种所谓的霸权自然是为了照顾上述“高祖(刘邦)成为皇帝”。
根据诸葛亮最初的设计,益州是刘备的后方,也是提供物流保障的地方。但刘备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想法来计划。在建安24年(219年)之前,所有的情况都在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发展。据荆州和汉中介绍,刘备的政治力量达到了顶峰,但在这一点上,蜀汉政权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关羽失去了荆州。
关羽失去荆州的问题是刘备的地盘大幅缩水。刘备政权失去荆州后,只能在四川盆地退缩,向西发展是一个人口和经济都非常枯萎的西藏地区。此时蜀汉面临的问题是持续发展。即使向南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当时,蜀国连云贵高原腹地的当地民族并没有完全征服,更不用说缅甸或老挝在更南部的发展了。
[img]554599[/img]
刘备死后,南方孟获反叛。诸葛亮死后,他们再次叛逆。因此,蜀汉对南方的控制力不高。由于严重的地理闭塞,大部分地形以山区为主,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蜀国的实力只会慢慢拉开与江南、东吴、曹魏的巨大差距。蜀汉失去荆州后,他们开始改变发展战略。
形势的变化是蜀汉失去了荆州,回到了益州的笼子里。对蜀汉来说,即使他想朝其他方向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东方的孙吴是蜀汉遏制曹魏的重要盟友。用战国时期的术语来说,这被称为“抗魏”。因此,东吴不能动,激怒了东吴。蜀国将在北方和东方同时面临军事压力。
这种情况的变化是益州疲软的表现。无法激怒东吴的诸葛亮不得不关注汉中以北地区,试图从那里重新开启发展突破。但事与愿违,蜀汉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即使诸葛亮发动北伐,也没能成功。蜀汉最终走向衰落。益州到了之后,甚至成了蜀汉的负担,所以诸葛亮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不堪,这是一个危急生存的秋天。”。
益州三国时期是什么样的地方?是天府之国还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