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岳家军的文章。
不久前,当谈到岳飞的死亡时,一位网友“义愤填膺”地说:岳飞建立私人士兵是有罪还是无罪?一些网民甚至建议,如果岳飞更聪明,将“岳家军”改名为“赵家军”,他就可以避免谋杀。
看到这些讨论,作者的心真是五味杂陈。
一、所谓私军
如果你问,中国历史上有私人军队吗?答案是-是的。最著名的私人军队是清朝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这两支私人军队的背景有点特别:当时,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已经严重退化,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抵抗太平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每个人自发地进行团队训练。直率地说,我们为拉队和抵抗太平军买单。
事实上,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曹操、赵云等人为了对抗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拉队组建了私军。
[img]553763[/img]
严格来说,他们的私人军队不是中央政府的正规部队,军队的各级将军也不是朝廷编制的。他们都是由军队领导任命的,甚至不得不为自己的工资筹集资金。朝廷不在乎。这样的部队自然听“大哥”的话,属于个人武装。然而,一旦他们的军队达到和平时代,十有八九将成为非法组织。
@ 消灭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解散了大部分湘军,而李鸿章的淮军则被收编为中央军。当然,汉末刘备的大耳朵也被收编了。
二、军无二令
那我们再来看看岳家军,能不能对标湘军和淮军?
有人说岳家军战斗力这么强,不听岳飞以外别人的指挥,一定是私军。
这个问题太儿科了。任何军纪严明的部队都只听直属领导的话。只有这样,军队的纪律和严肃性才能得到保障。“军队没有两个命令,第二个命令,第二个命令,第二个命令”。
不信再看:西汉周亚夫的细柳营,军队上下“只知有将令,不知有王令”。
可以说,自先秦时期以来,军无二令一直是治军的常识。
所以,岳家军只听从主教练岳飞的命令,又有什么问题呢?这根本不是问题。
三、岳家军建制
有人说“岳家军”以“岳”为号,就是岳飞的私军。
[img]553764[/img]
嘿,这其实纯粹是误导。
“岳家军”大约有12支作战部队:背尾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踏白军(侦察)、选锋军,胜捷军,破敌,游奕军(巡逻)、横江军(水军)。
岳家军的兵力来源其实很复杂。它最初的基础兵是前东京留守司的士兵,但这个人数相当少。岳飞当时官位不大(修武郎、统领、统制),这些老队的原始人数不到2000。岳家军的主要来源如下:一是牛皋、董先、李宝等各种民间义军及其军队;二是各种贼寇强人,如杨再兴、杨瑶下属;第三,原辽国投降部队,如赵秉远;第四,一些合并的部队,如胜利军。
但是,不管这些部队的原始成分有多复杂,只要挂上岳字的旗号,就有两个特点:勇敢善战,军纪严明。
此外,这样一支能够善于战斗的军队,自始至终都有正式的军事号码(或旗帜),其中包括: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和营后护军。岳飞声称的正式军事职务包括:神武后军统一、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太尉、湖北京西路宣抚使、河南河北各路招聘使。
看,岳飞从来没有说过他是什么“岳家军元帅”或“岳家军指挥官”。不仅岳飞有朝廷的官方印章,岳家军的将军也基本上有赵宋朝廷的官方任命。甚至,一些将军也被朝廷“困难”塞进来,比如诽谤岳飞谋反的王军。
总之,岳家军的财政权力和人事任免权都掌握在赵宋朝廷手中,“岳家军”其实是赵宋朝廷的正规军。
四、“岳家军”称号来源
那么,所谓“岳家军”的称谓是空穴来风吗?
[img]553765[/img]
真的不是。《宋史》和《三朝北盟会编》都清楚地记载了“岳家军”这个词。比如《宋史·岳飞传》记载:成闻飞来了,惊呼:“岳家军来了。”
其实这种“以姓为军号”的习惯在宋代并不少见,尤其是民间。例如,民间称张军领导的军队为“张家军”、称韩世忠带领的军队为“韩家军”、称吴杰带领的军队为“吴家军”、由杨析中指挥的殿前司军被称为“杨家军”。而且不仅仅是南宋,北宋也有这个习惯。比如狄青的部队被民间称为“狄家军”,种师道的部队被称为“种家军”..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民间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认为猎旗上的“岳”字并不容易。至于高假装能力的“神武军”或“营后护军”,我们既不知道也不记得了。相比之下,简单直接的称谓“岳家军”自然更容易被民间接受。
@ 还有文人墨客的加成效果,比如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山河自古以来就有好分,京洛腥味实在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吕午(宋)在《和岳王庙壁上韵》中写道: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谁与邻。师过家家都按堵,功成处处可刻民。徐集孙(宋)在《岳鄂王墓》中写道:百战收功指顾间,岳家军令重如山。班主似出高宗意,逢恶徒成秦相奸。
岳家军真的是历史上的私军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