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一个能成为诗坛宗主的诗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苏轼的“竹杖芒鞋”,还是像柳永一样混着烟柳,还是像辛弃疾一样“挑灯看剑”?南宋诗坛宗主姜奎在22岁时创作了几千年的著名文章,他说他可以随意做自己。
一、 “不落魄”“落魄”文人
宋代的诗人从社会身份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朝鲜取得成就的政治家和诗人,另一类是下级官员、江湖流浪者和贫困文人。除了刘勇,北宋的几个人都是极端的大臣。在南宋,辛弃疾和陆游的经济状况良好,但更多的诗人仍然贫穷,姜奎也是如此。
姜奎的父亲是一个小知县,但他十几岁时病重去世。因此,姜奎后来只能依靠一个妹妹。虽然南宋的经济也很繁荣,但当时一个软弱的女人显然无法给她的兄弟姐妹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在早年,姜奎的生活中没有风、月、歌、酒,只是为了生存。
但当上帝关上姜奎的窗户时,他也为他开了很多门。虽然生活贫困,但姜奎对诗歌、书法和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虽然姜奎在考场多次失败,最终拿不到去北京参加考试的差旅费,但在简单的文学创作中,姜奎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img]546478[/img]
当绝大多数诗人还在按谱填词时,自学音乐谱的姜奎开始自己写歌。他的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正是他的自度曲。姜奎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20多年的书法,其实已经让他谋生了。再加上精通品鉴,姜奎也有“书法家申韩”的美誉。
可以说,姜奎虽然是一个不得不担心下一顿饭的落魄文人,但他的生活却越来越不落魄。他性格比较孤僻,一开始没有朋友,但在“西山绝地”和“夜深新月满垂”的时候,他却“朗吟独行”,从容不迫,表现出超越年龄的隐士之风。三十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萧德藻,和萧德藻的侄女组成了自己的小家。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虽然姜奎仍然是一个空钱,但他在精神上更富有。他的日常交流对象是江西诗歌学校的著名艺术家,如杨万里和范成达。他的音律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朝廷的认可。因此,虽然他一生都在贫穷中流浪,但姜奎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穷书生,而是更像一个超然的隐士。
二、《扬州慢》和年轻姜奎
当然,姜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扬州慢》,尤其是《扬州慢淮左名都》。写这个词的时候,他才二十二岁。在古人眼里,他是个垂直的孩子。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小就在江西、湖北奔波的姜奎经过扬州。作为一个追求和个性化的“文艺青年”,以唐代诗人杜牧为偶像,路过杜牧留下了“谁知道竹西路,歌是扬州”的句子,姜奎自然很容易写一些东西。再加上他所知道和看到的,50年后,他仍然没有恢复过去繁荣的扬州,被金军南下铁蹄蹂躏。姜奎真的不能只追溯偶像的脚步。
在“春风十里,芥麦青青”之后,姜奎再次记得扬州的失败。从纯粹的记忆到表达感人的悲伤,姜奎的《扬州慢》可以成为历史悠久的著名作品,与这种自然而重要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这个词的另一个精致之处在于,他在下阙仍然给杜牧留下了空间。“算现在重到须惊”,既是直白地借杜牧突出扬州衰落,又是含蓄地穿插着自己对前辈的憧憬。22岁时,他几乎可以完美地将自己的小偏好融入到“犹豫言兵”的大格局中,让扬州慢在动人的感受和精湛的技艺中更加愤怒。难怪人们会欣赏扬州慢淮左名都和姜奎。
二、 引领一代词风的词坛宗主
当然,如果只有《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部杰作,姜奎最多只会被称赞两句,不会被推到南宋诗坛宗主的高位。事实上,让姜奎有这个身份的是他在雅词领域的整体成就。
虽然生活一直很穷,经常依靠别人来帮助,但姜奎也有文人和医生的传统优雅感觉。这也是他的词“清空”、“骚雅”的根源。他精通音律和词作,让他自觉不自觉地沉迷于词作词句和意境的锤炼。姜奎词中经常出现的寒、清、幽、空、冷、乱、寂,不仅是他感受情绪的暴露,也是他精心雕琢的优雅情境。
后人称姜奎和北宋词集大成者周邦彦为“周姜”,也是姜奎的优雅引导南宋后期词具有醇厚优雅的艺术面貌。清初,浙江
西学派甚至认为姜奎在词作语言艺术上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苏轼。
[img]546479[/img]
此外,姜奎对词序的运用也达到了宋代以来的高峰。如果说北宋诗人张先开了词序先例,苏轼发扬光大,那么姜奎就把词序写成了“花”,创造了大量艺术水平最高的优秀词序。
可以说,虽然姜奎没有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文官和将军,但他甚至不能通过考试。虽然他一生都很穷,但他甚至不得不经常依靠权贵谋生。但“宋词300年圆满结束”仍然是他在词坛的地位。年轻怎么样?流浪的生活怎么样?姜奎说,他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姜奎是宋代词坛的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