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539063[/img]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愿意为了俘虏而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获得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这个被世人称为“帮不起的阿斗”的皇帝,一直是历代史书中典型的昏君。然而,刘禅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要坐41年的皇位?
[img]539064[/img]
蜀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入刘禅为皇太子。为使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能力,刘备让刘备多学申子、《韩非子》、《六韬》等书,也让他学武。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十七岁的刘禅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建兴。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曾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如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很尊重他,把他当父亲,委以诸事,不干涉。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即使刘禅在心里盲目地对诸葛亮的北伐有偏见(劳动人民远征,消耗国力),他仍然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保持蜀汉内部的稳定。
[img]539065[/img]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制度,命令蒋琏主管行政,命令费祎主管军事,将相权一分为二,相互牵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一般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亲信宦官而远君子,历代哪个皇帝亲信宦官少?与汉桓帝、汉灵帝相比,刘禅怎么样?@ 不战而降(或者应该让城别走或者坚守待援)。当时的情况迫使刘禅做出选择(姜维在剑阁抵抗钟无法救援),选择抵抗并彻底灭亡?还是选择投降来保存生命?当然,后者的选择会受到后人的批评,但纵观中国历史,他不是唯一一个降国的皇帝。@ 无心无肺,乐不思蜀。开城投降后,刘禅和朝臣们被俘到洛阳。司马昭用言语试了试。刘禅说了一句名言:“这里很开心,我不想蜀。”司马昭叹了口气:“人无情,甚至在乎!因此,对它放心不疑。
[img]539066[/img]
刘禅通过这种伪装来保护自己,避免了杀人的灾难。在“人为刀,我为鱼”的危险场所,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喷雾器除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禅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帮不上忙的阿斗。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曹魏,成为皇帝41年。在三国时期的所有君主中,其在位时间最长。当时的社会动乱,能执政这么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没有相当的智慧。有人可能会说,他当了这么久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助,但诸葛亮死后,刘禅也当了29年皇帝。似乎很难说他完全依靠诸葛亮的帮助。他应该是太平时期的守成之主,而不是昏君。
刘禅因为乐不思蜀而被称为无法帮助的阿斗 刘禅真的是个昏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