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都是[千杯不倒]?

在黄煌史册中,古人喝酒时的“海量”有时会让后世读者大吃一惊。

比如只看汉代留下的画像石刻,官吏文士对饮的场景比比皆是。韩延寿将军与战神陈汤一起上演了“强汉犯远必杀”的奇迹,可以“喝石余”,西汉名臣于定国可以“吃酒到数石不乱”。北宋宰相张齐贤也是豪饮的主人。他曾在宴会上吃喝。据陪酒官员统计,他一顿饭喝了一大罐酒。另一位宋代名士石延年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他喝到半夜,酒坛就要见底了,没地方买酒。他只是把残酒和醋混合,然后喝。直到天亮,醋坛都见底了...

对于这些“豪饮”的古人来说,所谓“喝几坛不醉”,简直就是起步价,今天要害羞杀多少“酒场高手”。但是,不要被古人吓到——古酒的度数真的没有现代人理解的那么高。

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至少从商周到唐宋,中国古人喝的酒主要是发酵酒。在发酵和酿造过程中,一旦酒精含量超过10度,就会停止发酵。十度酒,放在古人的酒桌上,那就是绝对的高酒。

而且即使是这种“十度酒”,在古代也是相当难得的。即使是发酵酿造技术,在古代也经历了代代演变的过程。就汉代而言,根据汉书的总结,东汉的酒度比西汉高得多。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粗米二斛曲一斛”,可得“成酒六斛六斗”。但在东汉时期,却是“稻米一斗得酒一斗得上尊”。酿酒的“出酒量”变低,度数也变高。只有在东汉的《论衡》中,才会说“酒为毒”。好酒的价格也上涨到了“斗酒至千元”。

@ 西汉那些“豪饮”的名人,即使放在东汉,这酒量也很水。

而且,即使在东汉,与后几个朝代的发酵酒相比,酒的度数和质量也有明显的差距。第一,“酒曲”是不同的。东汉时期的酒曲是“块曲”,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的。制作酒曲的模具出现在北魏时期。人工接种技术应用于唐宋时期,酒曲产量大大提高。明清时期有分段加水法,用明矾水保持酸度。唐宋时期,用于酿造黄酒等酒类的珍贵红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即便如此,这种发酵酒的度数最多也在15度左右。

此外,酿造过程中还有温度调节,对投料技术的把握,每一步的学习,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直到唐代,普通的米酒一般都是绿色的,就像白居易诗中所说的“绿蚁新糟酒”一样。北宋的范仲淹会面对瑟瑟西风,咏叹“一杯浊酒家万里”。宋代的酒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白酒等。但大多数类型的酒,还是“浊酒”。即使是“白酒”,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蒸馏酒,程度非常有限。

然而,在发酵葡萄酒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明朝人口中的“烧酒”,即蒸馏技术酿造的白酒,也开始突然崛起,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餐桌上的一大爱。

[img]535450[/img]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本土白酒?到目前为止,这是有争议的,但没有争议的是,蒸馏酒的普及确实从元代开始。尤其是元明清时期,蒸馏酒的“大曲”也开始广泛使用。豆类用量近30%,培养大曲的“曲室”温度也在55度以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大曲”,通过“蒸令器上,用器承滴露”的蒸馏技术,可以得到更香的白酒。这种酒是对饮酒者酒量的考验。

此外,由于蒸馏酒程度较高,生产过程更简单,产量更大。因此,自元朝以来,它很快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元杂剧中出现了“记住烧酒和黄酒”的歌词。与以往的发酵葡萄酒相比,蒸馏葡萄酒更重要的意义是“饮酒”氛围更受欢迎。原本只属于贵族的“高酒”(相对而言)成本大大降低,更受欢迎。

例如,明朝时期,酿酒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明宫有“金茎露”、“太禧白”、“长春白”等名品。民间名酒层出不穷,有点有头有脸的士大夫,都喜欢“开始造酒”。毕竟“烧酒”显然比以前复杂的发酵酒技术更容易操作。万历年间,仅南京一地的士大夫,就有33种自制美酒。市面上的美酒种类繁多,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名酒,如沧州“沧酒”、济南“秋露白”、广东“荔枝酒”、徽州“白酒”等。

明朝人的日常饮酒消费也越来越惊人。尤其是奢靡之风大起的中后期,即使在“中人之家”的宴会上,也一定要有酒。酿酒的消耗也令人惊叹,尤其是“烧酒”普及后,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明朝嘉靖时期,只有淮安府,每年造酒曲的原料都要消耗100万石小麦。如果这些酒曲再用来酿酒,就要再用1000万石米。要知道,明初朱元璋收复辽东之战,也只用了120万石军粮。制作这些酒足以让朱元璋打十场仗。

[img]535451[/img]

而这,还只是淮安府。明末,每年只“烧酒”,就要“烧”多少粮食?一定是天文数字。

到了清朝,“烧酒”的规模也更大了。仅在北方省份,“烧锅造酒”就成了常态。比如在山东济南,“国内烧锅百余家”。雍正时期陕西各县,“烧锅千计”。粮食消耗更是惊人。根据清朝人方苞的估计,“一日之饮,必消耗二日所食之谷”。例如,在康乾盛世的山东滕县,全县人民的口粮不足以“烧酒”消耗粮食的一半。一个月消耗60万石高粱的直隶酒坊。在天下承平的岁月里,多少粮食就这样“喝”掉了。

可以说,正是随着明清时期粮食产量的增加。只有中国人饮酒的“度数”,甚至“酿酒”的规模,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在热饮的背后,也隐藏着粮食危机的警钟。

最典型的是晚清的“丁戊奇荒”,席卷中国北方的灾荒,造成中国至少1000万人死亡。但“造酒业”也成了重要的“凶手”。当时饥荒最严重的时候,“酒坊”带走了大量的粮食。每年只有直隶一地消耗数百万石粮。而朝鲜的官员们,涉及酿酒的“米银”,却拒绝禁酒,以至于灾情愈演愈烈...不管酒有多好,如果消费太多,往往会带来灾难。

有时候,历代科技文明的进步,甚至是对兴衰成败的反思,其实都在酒里。


古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都是[千杯不倒]?古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都是[千杯不倒]?

,,,,,,

  • 揭秘:为什么武则天跟唐太宗12年没怀孕?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因此,在她的一生中,有著名的功过是非,也有鲜为人知的秘密。第一个秘密是,武则天从...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

  • 唐高宗是窝囊废?为何说其能力不输李世民
  •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

  •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皇帝
  • 唐懿宗虽然当了皇帝,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

  • 杜如晦简介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
  •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初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治...

  • 谁是古代历史上同时迷恋三个国君的女人?
  • 春初,齐桓公主宰了中原。在南方国家,楚国精力充沛,逐渐意味着侵犯中原。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楚文王就不会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