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中,“抑商扶农”几乎是各大王朝必须坚决执行的国家政策,有时甚至达到了“重农抑商”的地步。但如果说“中国古人不懂商品经济”甚至“不懂钱的好”,那就是严重的不懂历史。首先,“抑商”的统治者也知道“好钱”。即使在“抑商”最严格的时代,也有很多支持商业的政策。
例如,在强行“重农抑商”的西汉时期,在经济逐渐稳定的汉惠帝时期,“放松商人的法律”,然后“放松山泽的禁令”,然后出现了汉代“现在法律廉价商人,商人富有”的奇怪现象,以及“文景治理”的治理成就。就连被公认为“讨厌商人”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多次降低商业税,为贫困商人提供“假贷钱谷”的支持。他们甚至花了很多钱为商人建造“榻房”,为“合法纳税”的商人提供免费住宿和仓储服务。商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在他们心中是“门清”的。
既然“门清”,为什么要采取严格的“抑商扶农”甚至“重农抑商”国策?第一个原因是“好钱”。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尤其是开国时,最重要的物质财富是粮食。
[img]535465[/img]
古代科技生产条件有限,粮食作为“刚需”从来都是极其珍贵的。历代货币变了又变,铁钱铜钱银钱锡钱都有,个别年月连纸壳泥壳都当钱用。但粮食一直是硬通货。即使是历代官员的工资制定和发放,也往往以粮食为“定价”和“支付”手段。东汉官员领工资是“半钱半谷”,唐代“岁禄”的支付方式是“禄米”。明初文官的工资也是以米来衡量的,正一品每年900石米,从九品每年50石米。
这个工资水平也成了后世历史票友“明朝官员工资低”的吐槽。但是真的很低吗?据《明实录》记载,明代粮食亩产量比宋代高出近50%,亩产最高为三至四石,平均水平约为两石。挖种子肥料等费用,种多少亩地才能赚到“每年50石米”“明初,九品官员的“工资水平”至少相当于江南中小地主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不要抱怨低,古代的粮食就是这么贵。
粮食增产这么难,但正如一部经典电影所说:“什么是人心,人心就是粮食”。对于历代王朝来说,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繁荣,首先要手里有粮。赶上王朝初建的年月,再苦再难也要“扶农”。那商业呢?在古代,特别是在饥荒战争中,囤积奇怪的商人是农业生产的敌人。在利益的趋势下,商人经常哄抬粮食价格,与封建王朝争夺宝贵的粮食资源。
例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在北宋中期的浙中灾荒中,出现了“商家争粟,富家闭售”的闹剧。也就是说,富商切断粮食销售,关门等待涨价。北宋王朝的“官仓无粮”呢?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结果一场饥荒,导致“米斗二百,人死大半”。这也是大宋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的年月。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汴京的“豪商”也趁机发国难财,一桶米涨到了近2000元,给了下一个“靖康之耻”一把火。
类似触目惊心的教训,自然也叫历代王朝警醒,对商人的打压和预防已成为常态。然而,历代王朝繁荣的主要突破仍然是农业的发展。比如北宋真正成为“富宋”,就是从宋真宗年间不遗余力的农业改革开始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以铁腕手段治国,也通过各种强硬的国策,使明代田亩超过800万顷,年粮收入超过3000万石,是宋元时期的两倍。“宇内富饶”的景象,撑起了辉煌的盛世。农业有多重要?一目了然。
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把农民牢牢地绑在土地上是王朝安全的基石。
[img]535466[/img]
封建王朝以小农经济为主。一方面要靠足够的粮食来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靠足够的自耕农来耕种。自耕农越多,王朝的生产经营就越稳定。然而,商业往往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根据汉朝古典的批评,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但利润丰厚,利润丰厚,利润丰厚,“牟取农民利益”,“乘上所急,买得翻倍”。也就是说,在与农业竞争劳动力的同时,兼并土地。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就批评了这一威胁。毕竟,正如上面提到的,农业增加生产太困难,商业利润太快。在农业不发达的社会,一旦发达的商业导致大量的人口流失,它将不可避免地使统治者“痛苦”。荀子,战国学者,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汉代贾谊更疾呼商业发达是“天下大残也”。从此,“省商贾、重农夫”成为历代“重农抑商”的重要论据。
而且对封建皇帝来说,这件事,不仅仅是抢劳动力的问题。大量“流民”的增加往往成为封建王朝混乱的导火索。明太祖朱元璋对“流民”的态度说明了这一点。洪武三年时,他下令强制苏松嘉湖杭五郡流民就地耕种。二十年后,他对太原300户流民做出了一个奇妙的决定:如果他们在种田,让他们在当地定居,如果他们在做生意,他们将被逮捕并处理犯罪。
参考明朝以前的流民起义和明末的农民起义,我们就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了。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基本都来自于这样的担忧。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各王朝也将调整“抑商”政策,做出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改革。假如没有改变呢?我们可以看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19世纪初的嘉庆皇帝是“重农”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他多次下令“重农”,并进行了“禁矿”等一系列改革,希望富国强兵。
但此时的清朝,人口已经急剧扩大,人多地少的局面早已是严重的社会疾病,龚自珍形容当时清朝“不农”“不工”的游民“十分之五六”。如果你还抱着“重农”,无视工商利益,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社会极度贫困,到处都是“游客”和“小偷”。道光年间广东学政戴熙,形容当时“贼蜂起,民不聊生”。名臣黄爵滋更哀叹“灾黎可怜也,荒岁可怕也”。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为什么清朝在接下来的鸦片战争中会被打得这么惨。惨败的背后是固步自封的苦果。一句“重农抑商”背后有多辉煌,却有多少教训。
为什么古代要重农抑商?揭示古代商业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