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蒙古帝国是如何反击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的?接下来,我将为您带来相关文章
蒙古人被公认为13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其巨大的帝国在现代以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根据考古学,蒙古人也有一段悲惨的时光,只能使用骨箭。
蒙古人的反击之路
作为一个失败者,你可以在物质上很穷,但不能在精神上堕落。蒙古人吃了早期设备不如人的痛苦后,非常重视这一点。所有被蒙古人摧毁的城市都将被屠杀,但工匠们可以用自己的技能生存下来。在摧毁了以花拉子模型为首的中亚城市后,蒙古人如愿以偿地从失败者变成了高富帅。
[img]534285[/img]
过去,蒙古人只称赞骑射技巧。难怪传统的蒙古马只有1.3米左右,不仅无法与世界著名的阿拉伯马和柏布马相比,甚至隔壁的河曲马也能无压力地碾压它们。很多人看了太多的摊位文章,认为蒙古马在吃苦耐劳方面比其他马种强,这是一种误解。明代为蒙古人写的兵书《赛语》提到,蒙古马并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吃苦,冬天粮草不济还是打不过。
蒙古人知道他们的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所以他们使用了两种策略。首先,每个蒙古骑兵都要配备3-4匹战马来增加自己的机动性,这也是蒙古军队机动性的来源。二是在中亚、西亚等地大量换乘战马,组建自己的重骑兵军团。据西方学者推断,蒙古人一路换衣服到东欧时,已经有40%是重装骑兵,而不是一些人心中只有“曼古歹”的部队。战术是用轻骑兵骚扰对方阵型,然后用重骑兵冲击一举打败对方。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宋朝也体会到了蒙古人绝望的冲击。南宋与蒙古商议夹攻金朝时,节彭大雅趁机记录了当时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在宋人眼里,蒙古人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骑射技巧和复合弓,而是他们手中闪闪发光的环刀。这把刀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工匠,轻盈犀利,非常适合骑兵。蒙古人以环刀冲锋的姿态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们交手后,各大文明无一例外都选择模仿。通过模仿环刀,欧洲工匠创造了“蒙古鞑靼剑”,即最早的马刀。
有了好马和好刀,自然要配好盔甲,才能成为优秀的骑兵。除了盛产好马和好刀,中亚也是甲匠的故乡。除了传统的铠甲和锁甲,中亚还有一种钉在布或皮里的盔甲——明清时期通过的布面甲。
[img]534286[/img]
所有的盔甲都有一个永恒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防御的同时尽可能轻。除了14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板甲在造型上是轻巧的,其他盔甲都克服不了这个问题。但是布甲和老式的笔甲相比还是有优势的。通过把指甲钉在布上,穿上指甲就可以像穿衣服一样简单,盔甲也不再复杂。
这种易于佩戴和防护的盔甲很快在蒙古军队中流行起来,并在元朝统治时期取代了传统的盔甲。后来的明军也穿着蒙古人从西域引进的盔甲与日军作战,这表明它的实用性。
现在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蒙古装备都是西方货物,甚至他们引以为豪的战马也不乏汗流浃背的中亚品种。然而,这些蒙古人在野外无路可走,却无法征服敌人的堡垒和城镇。如果野战仍然可以用“耐苦战”、“技术精湛”等优势来弥补,那么堡垒攻防就是纯粹的技术竞争。
中国人最熟悉的蒙古攻城是襄阳之战。宋朝作为抵御蒙古大军的桥头堡,为襄阳城的防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它不仅是中国罕见的砖石城市,而且比普通的夯土城墙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而且完全放弃了过去的弩守城法,为襄阳增加了四个炮台和十一条慢路。相信看过《指环王》或《天国王朝》的读者,应该知道守城一方有投石机会有什么优势。
再加上襄阳城环水的自然环境,东亚传统的攻城技术真的很无奈。根据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宋代中国使用了16种抛石机,其中7种抛石机的制度、射程等都是本书详细介绍的。使用时用力过大,而抛炮石的重量很小,只有几斤、几十斤。就威力较大的“七梢炮”而言,射击时牵手人数多达250人,炮石重量只有90斤,射程只有50步。宋朝守军占据主导地位,城墙结构为砖石,这种程度已不再是问题。
[img]534287[/img]
然而,蒙古人不同于以前的所有敌人。他有更多的技术来源。早在元太祖时期,他就命令薛塔拉海佩金虎符为炮手,“收回和恐惧我的儿子为枪做出了贡献”。中统三年(1262年)李叛于济南,薛塔拉海的儿子带领他的生命破坏了他的城市。这表明,在蒙古军队对南宋发动全面战争之前,已经有回炮手进入中国。
至元四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世祖建议,要灭宋,必须先取宋军重镇襄阳、樊城两地。第二年,元兵来到襄阳和樊城外围。第三年,这两个城市被元军紧紧围困。然而,由于两个城市之间的汉水(襄阳在汉水之南,樊城在汉水之北),浮桥相连。宋军在河对岸是一个角落,可以相互呼应。元军长期无法进攻,于是下令拆除汉水浮桥,在汉水中搭建高台,上置弩炮,下设石囤五。
这样,襄阳与樊城的联系就被切断了,两城被隔绝了,宋军再也无法通过水路相助了。然而,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元军多年来一直在进攻,但未能赢得两个城市。蒙古人别无选择,只能筑起长围,试图长期陷入困境。此时,熟悉西域情况的元军主教练、畏吾儿人阿里海牙以回炮威力巨大,但建议元世祖征西域回炮前来助战。于是忽必烈便“遣使征炮匠于波斯”。
到198年(1271年),忽必烈的使臣们到达波斯,邀请伊利汗阿八哈派遣枪手,支持元军最终吞并南宋的军事行动。阿八哈随后派遣了一个家庭制炮,著名的西部地区的回枪手徐烈(赫拉特),思马因和木发里人阿老瓦丁去了中国。从那时起,大量的西部地区回枪手开始申请来中国。
[img]534288[/img]
吕文焕在射雕英雄传中守卫襄阳,被黑得很惨,但实际上他还是抵抗了很久
到元九年(1272年)初,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举家驰驿来到大都,忽必烈“给以官舍”,二人奉命制作回炮。第一炮制作时,世祖命在大都午门前试射,并亲自观看,即使试完,忽必烈也大加赞赏,甚至给了两人衣服丝绸,以示奖励。当时阿里海牙久攻樊、襄二城正不得手,亦思马因乃被命令以炮术前往助战。樊城宋军此时“以栅蔽城”,依然顽强抵抗。
也思马因此,即以“回炮击,立焚其栅”,到元十年(1273年)正月,樊城随后被元军攻破。“阿里海牙不仅破樊,还将攻具移至襄阳”。经过襄阳城外的仔细观察,亦思马因根据地形在襄阳城外东南角安装了一把可以发射重150斤巨石的回炮,待命令射入城内。阿里海牙下命开枪后,“声震天地,所击全毁,入地七尺。"由于炮攻凌厉,守城宋军的安抚使吕文焕束手无策,最后自知不敌,决定献襄阳城向元军投降。
蒙古帝国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的?依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