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认为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就有反骨头。即使他没有处死他,他也到处防守他。临死前,他没有召见他,而是召见了杨毅、姜伟等人,并为魏延设计了三条路,最终杀害了魏延。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非常重视魏延,否则他不会同意魏延守卫汉中。此外,魏延和杨毅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为诸葛亮北伐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魏延对诸葛亮还是有一点看法的,就是觉得诸葛亮总是胆小怕事,总是错过机会。每次魏延提议分兵,诸葛亮都不允许。
事实上,魏延和诸葛亮没有什么问题。作为一名统一的军事将领,魏延只考虑部分问题;作为指挥官,诸葛亮考虑的是整个蜀汉霸权,不能忽视。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其实很清楚。
[img]532920[/img]
作为整个北伐的指挥官,诸葛亮有度量和气魄,以大局为重。如果他不关心魏延,他也能镇住魏延。然而,诸葛亮也知道,魏延死后,必然会与他人发生争执,尤其是与魏延水火不同的杨毅。当然,魏延本身也有自满、傲慢等缺点。
诸葛亮死前,只召集了杨仪、姜维等人,安排了自己死后的撤军路线:“魏延断后,姜维排在第二位;如果延或不服从命令,军队会自发。”
其中,“军便自发”意义深远。也许诸葛亮给了魏延自己的操作空间,因为他认为魏延不一定服从管理:第一,服从命令,断绝后依次返回成都;第二,断绝后,但不回成都,原地待命,以备后期北伐;第三,投降东吴或曹魏,听听尊便。总之,就是让魏延“看着”。由此可见,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没有杀魏延的想法。
[img]532921[/img]
但魏延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他没有选择三条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自以为是的死路。
由于魏延和杨仪的关系非常僵硬,诸葛亮可以在你死我活的时候镇住他们,但诸葛亮死后,他们的不和开始公开。魏延面对断绝的任务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杨仪先撤军烧栈道,让杨仪暂时不回去,可以营造出杨仪自尊的错觉,于是马上写了刘禅,说杨仪要造反。但杨仪也不傻,看到栈道被烧了,也立马上书刘禅解释了情况,还说魏延要造反。
面对他们的书,很明显,朝廷不会相信一位学者的杨毅会造反,而最有可能造反的是投降的魏延。因此,魏延战败被杀,涉及三族。魏延真的很聪明,但他被聪明误解了。魏延虽然天生勇敢,四肢发达,但政治头脑幼稚,被杀也不过分。如果魏延选择了最差的第三个,我想他不会被杀。
但回顾杨毅,我发现杨毅不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和女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魏延和杨毅本来是个人恩怨,但杨毅诬告魏延谋反,并以此为借口杀害魏延三族。可以看出,杨毅是一个心胸狭窄的恶棍。
诸葛亮真的在历史上防守魏延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