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宋的收入和军费相比,禅源联盟的年币确实是九牛一毛,还没有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以宋朝的实力,很难击败仍处于鼎盛时期的辽国。当时,宋朝的政府收入约为1.3亿元。当时,辽国要求支付30万元,并在各边境开放贸易。其中许多人回到了宋朝。当时,大约有10万人回到了宋朝的政府。辽国只收到了超过10万元,这在当时的概念中并不可耻。
[img]532772[/img]
这个盟约当时是合适的,继续往北打,先不说能不能打下十六州之地,就说后勤保障能不能保证是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战争可能会发生。虽然它可以加强军队,但它对人民没有利益。不幸的是,在签署盟约后,大宋没有继续发现军事技术的动力,只专注于发展文化经济,导致后期军事疲软,最终被摧毁。事实上,如果北宋经济科技进一步发展,火炮和城墙技术取得巨大突破,没有燕云十六州也能抵御外敌入侵。
送年币相当于北宋两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贸易,茶陶瓷,那点钱就回来了,也许大辽还要倒贴。这笔钱解决不了战争,也打不过。这一条约削去了辽国的狼性,宋朝当时士大夫当道,带兵的都是文官,这就是文官的胜利。但这一招只能用在同等军事等级的情况下,武将能统兵不能调兵外行指导内行。之后,金国南下连克数城直捣开封,也是重文轻武的结果。即使士大夫叛国贪污,只要不造反,他也不会杀人。守城的是文官投降圈钱跑路的犯罪成本太低,宋朝廷盲目模仿禅渊盟的后果可想而知。
[img]532773[/img]
禅源联盟最大的优势是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从长远来看,宋承认金国对北方的统治。至于经济不经济,那个时代的运输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会有太多的大宗交易,更不用说小的了。而且这些贸易带来的价值也不会充满国库。在政府层面,每年上交贡品都带来了和平,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过高的税收会大大降低自耕农的隐性户口数量。一批手工业者诞生于城市。
官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大量脱产者自耕减少,增加税收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在古代,铜钱主要用于交易。银有一个官方名字叫官方银,不流通于商品贸易。由于军事制度的原因,宋朝总是打败战争,但保卫边境基本上没有胆怯,辽战争有胜负,失败是主动攻击前线太长而被拖垮。宋夏之战,很多人只记得庆历三战,却不知道宋朝在三战中主动出击,西夏也惨胜。神宗父子时,情况完全逆转,即将到达灵州。
[img]532774[/img]
靖康之变不同于吴三桂降清,吴三桂那是压倒汉人的最后一根稻草,1127那纯粹是徽哲两位皇帝在战前胆怯。当女真第一次击中黄河时,她退出了秦王军队,因为秦王军队太多。这两个人实际上想让秦王军队回去或解散,只能说他们死了。就这样,女真再也没有突破长江防线,南宋甚至是抵抗蒙古时间最长的国家;大明,除了在李定国吃了几次,南下简直就是王师的待遇。叛徒层出不穷,剩下的净在那里打架,死到最后还在打架。如果宋朝这么早就结束了。
当时北宋商业非常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也很少宽松。宋辽边境贸易不利于北宋边境贸易,会阻碍经济扩张,签订盟约可以避免大规模战役造成的贸易中断。这样,签约就有利于北宋的经济发展。禅渊之盟给北宋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经济文化的繁荣无法与中国各时期的大帝国相媲美。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再次战斗,我们也可能无法恢复燕云十六州。
使北宋百年免战的禅渊之盟是什么条约?是丧权辱国,还是双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