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珏、郭泗等人反攻长安,王允被杀,长安再次陷入混乱。经过几次磨难,汉献帝摆脱了这些人的控制,准备回到洛阳。这时,世界上有权势的诸侯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把皇帝带到自己的领土上?当时,最著名的袁绍也讨论了欢迎天子的问题,但最终主动放弃了,所以皇帝被曹操接走了。那为什么袁绍要主动放弃呢?
[img]533150[/img]
袁绍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
当汉帝还在流浪的路上时,郁授对袁绍说:“将军是朝廷的辅臣,世代忠诚。现在朝廷离开了失所,寺庙被破坏了,然后看看所有的州县
,虽然打着起义兵的旗号,内心却是相互吞并的,没有一个人担心国家的兴亡,同情人民。此外,现在我们在这里大致稳定下来,军队强大,士民亲属。这时,我们向西迎接天子,以叶城为皇都,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蓄士马以求不庭。谁能抗拒?袁绍打算按照抑授的计策实施,但遭到郭图、淳于琼的反对。郭图说:“汉朝衰落已经很久了。今天再繁荣不是很难吗?而且现在群雄并起,各占州郡,各自拥兵,动辄上万,就像秦末群雄逐鹿一样,谁先得谁就是王者。现在迎接天子,经常请求听诏书,听话的权力很小,不听就是抗命,这不是一个好策略。“今天迎接天子,既是道德,也是事事。”抑授再次争论道。如果不及早采取行动,恐怕会有人抢在前面。权衡利弊不能失去好机会。成功在于快速行动。愿将军尽快定计。袁绍最终没有采纳。还有一种说法,郭图劝说袁绍迎天子建都邺城,袁绍不同意。不管怎样,袁绍集团上层意见不一致是肯定的。
刘协当皇帝不是袁绍的初衷
大多数史书都有这样一句话:“天子之立不绍意”,这是什么意思?董卓独揽朝廷大权后,想废除皇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当皇帝。董卓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得到一个贤明的人,常常想起灵帝来,让人很生气。于是他说出了另立的打算。袁绍说:“今天的皇帝还年轻,在世界上宣传没有过错。如果你违反礼制,一心孤行,废除直立,恐怕所有大臣都不会支持你。董卓说:“你小子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我想,谁敢不服从我!看到董卓生气,袁绍恐怕会引来杀人之祸,于是对董卓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想回家和太傅商量一下。袁绍的叔叔袁奎当时任太傅,用这句话来对付董卓。董卓又说:“刘的这种不能再留下了。袁绍还大声说:“天下强者,难道只有董公你一个人吗?然后横刀向董卓鞠躬。董卓一时想不到袁绍会这样,竟然让袁绍走了。而袁绍怕董卓迫害,逃往冀州。事后不久,董卓果然将皇帝刘辨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img]533151[/img]
也就是说,无论袁绍是真的为了国家,坚持正义,完全针对董卓,但刘协可以成为皇帝,不是袁绍的初衷,相反,刘协成为皇帝,袁绍仍然反对。现在袁绍肯定会遇到这样一个皇帝。至于后来他看到曹操使用皇帝的损益大于损失,这确实是后来的事情。当他是否见到他时,他真的很不舒服。
袁绍野心太急切了
当然,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是固定的,就是曾孙的人当皇帝,你也要跪下来拜他,@ 臣子心里不应该有什么不舒服或不舒服。问题是袁绍在这个时候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很强壮,有资本夺取世界。此外,随着汉族世界的衰落,他似乎看到世界即将到来。曹操欢迎皇帝到徐县后,他立即收复了河南。关中的诸侯也说他们属于朝廷。袁绍感到各种威胁,希望曹操迁都到胡城,说他可以更接近自己,被曹操拒绝了。曹操以朝廷的名义给了袁绍一个太尉。袁绍觉得这是曹操的耻辱,非常生气。他说:“曹操忘了我救了他好几次了吗?现在他以皇帝的名义命令我吗?”?曹操现在还不能和袁绍撕破脸,把将军一职给了袁绍。不久,袁绍打败了公孙赞,野心进一步显露,对朝廷的贡献也逐渐稀少。袁绍私下对主簿耿苞说:“赤德衰竭,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也就是说,汉朝的命运已经完全结束了。袁氏是黄胤,黄胤代替赤德。这是上帝的意志。我应该顺应上帝的意志,取代汉朝为皇帝。袁绍让耿苞把这个消息传播到将军官员身上。很多人认为耿苞这是极其傲慢,妖言混乱,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该杀的,袁绍看到人心还在汉,就杀了耿苞以撇清自己。
据说袁绍没有把汉献帝带到自己的领土上,包括他的政治短视和他的野心扩张。然而,缺乏能力和短视力不足以支撑他野心的实现。
袁绍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为什么不把汉朝皇帝放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