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两次入相,一任枢密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赵光义去世后,赵恒继承了宋真宗的位置。然而,很明显,他和他的父亲没有什么不同。虽然北宋打不过,但赵光义还是敢北伐,但宋真宗胆小怕事。
雍熙北伐后,大宋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这也给宋真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辽国一步步逼大宋,南下入侵,给边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差点吓出宋真宗的心脏病。
[img]527709[/img]
但大宋仍有主战派,寇准就是其中之一。
1004年,辽兵南下。这一次不是闹着玩的,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亲征。
北宋野上下惊恐不已,参知政事王若钦甚至提出迁都金陵。还有人建立迁都四川,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 害怕,要跑。
但寇准站了出来,他不仅痛斥了主张迁都的观点,甚至坚决主战,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
至于主战,没有问题。如果你看不到敌人,你就会逃跑。你不追四川吗?你知道,南宋一路跑到最南端,南明皇帝也逃到缅甸。结果如何?
但这让皇帝御驾亲征,甚至要去前线,这有点令人费解。
当宋真宗到达黄河南岸时,他发现对岸的禅城充满了战争,他什么也不敢过河。在寇准的反复劝说和保证下,他过河了,鼓舞了士气,激发了士气。宋军冲锋陷阵,连连取胜,最终取得胜利。辽军受挫,不得不与宋朝签订合同,历史上被称为“禅源联盟”。
结果宋真宗亲征没有意外,但寇准为什么敢逼皇帝呢?
寇准正直,一心为国,这与大明时期的于谦非常相似。在他们看来,国家和人民是第一位的。
为了取悦皇帝,他不会盲目地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这是从性格出发的,但事实上,寇准在劝皇帝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
@ 当时,军队数量有限。如果重兵压在前线,京城的防守力量将非常薄弱。然而,皇帝在京城时不能忽视它。届时,双方都将考虑在内,这可能是危险的。
皇帝和军队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努力工作。自然的好处是巨大的,它会激发士兵的士气。毕竟,皇帝并不在战场的第一线。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皇帝并不一定会解释它。
此外,寇准对辽国也很了解,知道他们长途跋涉,后勤是个大问题,是不能消耗的。
当然,如果把皇帝留在京城,很有可能在忽悠之下,逃跑。
寇准拉宋真宗亲征,不怕皇帝出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