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宋朝的无篡位,
在封建社会,权力一直是每个人斗争的焦点。至高无上的王位代表着绝对的权力,权臣篡夺王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权臣篡夺王位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自宋朝以来,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为什么?
北宋和南宋一起度过了319年,不可能没有权臣,但在过去的300年里,没有权臣篡位,甚至没有篡位的迹象。
要稳定这一切,全靠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初定下的制度,以及历代以来不断吸取的教训。
[img]528715[/img]
用科举制度代替孝道制度。
从周代开始,官员选拔就采用了“乡举里选”的方式,即从地方层层贡献到中央。到了汉代,“乡举里选”演变成了“孝廉”制度。
也就是说,孝子和廉政官员由县国直接选举到中央政府。这种推举方式存在一个重大隐患,即结党营私。
只要你和推荐人关系好,就越有可能入朝为官。当官后,你们可以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党派,增加门阀士族的力量。
以至于这样的势力最终会直接威胁到皇权。而且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可能入朝,官位由门阀控制。
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发芽,后来逐步完善,唐朝才真正形成,后人一直在使用。
科举制度给了贫困学生一个机会,也可以顺利抑制阀门士族的发展,防治他们的主导地位。然而,即使受到贫困家庭的约束,权力和部长的问题仍然存在,最终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混乱”。
[img]528716[/img]
权力越大,野心越大
虽然唐代门阀士族的势力不如当年,但另一种势力借此机会发展壮大,那就是节度使。节度使一个职位从北周开始萌芽,但权力不大,只负责军需、屯田和军事。
直到唐朝,节度使权力逐渐增强,将军、民、财三大要政集于一体。而这些都是权臣篡位的重要因素。
当时的节度有多强大?以唐玄宗时期为例,当时中央禁军不到12万,守卫边境的节度使士兵拥有49万。这个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说,当这些节度使者进攻长安城时,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反击,只能被碾压。
[img]528717[/img]
隋末局势混乱,各地战争不断,唐朝是用武力一步步打下来的江山,当时有功勋的武将多,地方军政也多。
在没有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后来创造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演变成后来的藩镇节度使势力,逼近中央皇权的绝对统治权。
[img]528718[/img]
二府三司制度粉碎权臣篡位梦。
宋朝建国和唐朝建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武力建立的。宋太祖本人是武将,但他没有让节度使者或任何一方像唐朝那样傲慢。
在武将的支持下,赵匡胤登上了王位,他清楚地明白了武将有权力的后果。
它不再集中在首相手中,这不仅可以防止和控制首相在法庭上的过度权力,还可以加强君主权力。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利用文官的权力压制武官,严格防止外戚干政。这消除了权臣篡位的风险。
[img]528719[/img]
结语:
宋朝以来,权臣篡位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也没有必要条件。军权、政权、财权只占其中之一。这样的条件很难占据主导地位,更不用说篡位了。不得不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二府三司制度非常聪明。
但一切都有优缺点。虽然科举制度和二府三司杜绝篡位,但也让文官控制了武将。将军拒绝接受文官,文官看不起将军。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宋军整体战斗力不强。
皇帝想用将军来保护和稳定他的权力,但他不信任将军。另一方面,文官集团的势力直接威胁到皇权,使宋朝逐渐陷入动荡局面。
历史上谋朝篡位屡见不鲜 为什么宋朝没有发生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