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古代,人类分布在远离海洋的五大洲。由于交通条件有限,航海技术落后,他们名副其实。然而,在各大洲的民族中,有一个惊人而相似的传说:史前洪水。有兴趣的读者一起看看吧!
这些传说的梗概大致相似,都说在古代,人类曾经遭遇过一场洪水浩劫。以诺亚方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和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体系中最著名的两个传说。然而,这两个传说是不同的。诺亚方舟的神话色彩太浓,真实性大大降低。大禹治水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现实意义。因此,虽然它被称为“传说”,但它一直被认为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img]526426[/img]
然而,由于历史悠久,大禹治水的许多关键细节已经消失。相关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大多是文字和模棱两可,这使得大禹治水在后人眼中始终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比如大禹治水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大禹的生存时代远远超过公元前2000年。即使是当时地球上最先进的人类群体也只进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远未进入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木制工具和磨石器仍然是当时最主流的工具。仅仅依靠简陋的石器和木器,大禹是如何完成治理九州天下之水的宏图伟业的?
[img]526427[/img]
然而,在许多古籍中,都涉及到大禹治水的方式和形式。大禹最常用的治水方法是利用息壤。据《淮南子》记载,“禹是用息壤填洪水”。息壤有一个神奇之处。“息壤的人说土自长息以来是无限的,所以他们可以塞洪水。”。息壤建成堤坝,可随水势自身生长,与后人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相似之处。
那么这个神奇的息壤是什么呢?历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说法。《山海经》只说了它的来源。“洪水汹涌,枪偷了皇帝的息壤,以摧毁洪水。”大禹的父亲从皇帝那里偷来了。
从那时起,息壤就成了古人感兴趣和困惑的谜。历代许多人对息壤进行了各种猜测性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出息壤的真实面目。
柳宗元和息壤在唐代
公元805年,唐代的“永贞创新”以失败告终。创新派中坚力量刘宗元被贬至北京,在偏远荒凉的永州担任司马。刘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在此期间,为了缓解抑郁,他经常出去旅行,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山川。
有一天,他听说永州城外的龙兴寺里有大禹治水留下的息壤。他非常好奇,所以他亲自来到永兴寺探索“息壤”,并写了一篇文章《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文章中写道,永州龙兴寺东北角有一座佛教大厅,“大厅里的地方隆然起伏”。地上莫名其妙地鼓起一个大袋子,把铺好的青砖都顶了起来。
地面隆起处“宽四步,高一尺五寸”,据寺僧介绍,“夷之高”,即使铲平了,也会慢慢再次鼓起来。刘宗元怀疑地审视了此事,认为很可能是“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而天”。当地人迷信,造成虚假谣言。不排除寺僧为了吸引香火,在故弄玄虚。
苏东坡与息壤
宋代大作家苏东坡也见过息壤。他听说荆州市南门外有一堆息壤,“像房子一样,落在地上,但仍然看到它的脊。”有一栋房子这么大。息壤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息壤的奇特之处,“不可犯,簸箕,经常复合”,用工具铲除后可以复活。当地人经常来这里求雨。
苏东坡也觉得不可理解,写了一首《息壤诗》来记录这件事。显然,他的思想并不像柳宗元那样清晰,缺乏怀疑精神。最后,他一般模糊地说,“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之而来”,被认为是天帝的神力造成的人间奇观。
明朝书生杨慎揭开了息壤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最终揭开了这个疑团。
他在《圣安集》中写了一篇题为《息壤辨别》的文章,认为所谓的息壤,“盖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所以叫息壤”。息壤是农民种植桑耕所用的普通土壤,可以作为人们休养的资本,所以叫息壤。认为息壤是“土自长息无限”的“神物”观,是对文义的不正确解读。
在古代皇权制度下,普天下不是王土,“土田皆君授于民,故称帝之息壤”。枪之被杀,是因为他治水不明水性,盲目采用堵塞法,“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导致河流溢出,大量沃土和良田被冲毁,实在是罪魁祸首。大禹的成功是他深通水性、疏导河流、筑土为堤相结合的结果,而不是息壤所谓的“神力”。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大禹能够完成这一惊天动地的治水伟业,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是人力所能为之,从而衍生出各种神化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息壤”之谜,3000多年后被杨慎破解。杨慎虽然是古代的书生,但可以抛开束缚人们思想的神鬼之说等糟粕。他的思想和观点相当标新立异,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息壤最完善、最合理的解释。
什么是大禹治水神器[息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