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姜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我们经常听说一个历史人物一生中很少失败,到处都是胜利的欢呼声。这样的人物被称为“常胜将军”,我们都非常欣赏常胜将军。这样的人才在任何地方都很受欢迎。然而,在三国时期,蜀汉有一个“常败将军”。可以说,失败是兵家之常。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弟子姜伟。姜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失败?作为诸葛亮的弟子,他这么多败仗,是不是自己领兵不好?
姜伟的才华是肯定的。姜伟的性格非常高尚,没有行业。他和诸葛亮一样是一名廉洁的官员,这是罕见而有价值的。《三国演义》系列描述了蜀汉欺诈失败的最终自杀。看到这一幕,人们流下了眼泪。姜伯约很勇敢。
《三国志》中记载的姜伟的军事才能也非常突出。当将军时,他打了平汶山平康夷、魏后期著名将军郭淮等几场大胜仗。延熙十七年,这是唯一一场主政后的大胜仗。他杀了徐质,拔了(河)〔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是蜀汉最后十年扛鼎的人物。
但是,列出姜维的战绩,尤其是主政后的战绩,被称为常败将军并不过分。以下是失败记录。姜维是进攻。如果他失败了,他实际上是失败了。
[img]526605[/img]
一败:延熙十二年秋,姜维出兵攻打雍州,不克而归
二败:延熙十三年,姜维出兵西平,不克而归
三败:延熙十六年四月,姜维攻打南安,不克而归
四败:延熙十八年夏天,姜维出狄道与王经作战,相持,后来陈泰过来解兵围。
五大失败:延熙十九年秋八月,魏将军邓艾在上营击败姜维。这次死了很多人,可以说是惨败。最后,姜维不得不向诸葛亮学习,他把自己的职位列为后将军,但他的权力还在他手中。
六败:延熙二十年,姜维率数万人出罗谷,到沈岭与司马望相拒,结果毛也没占,就退了
七大败:这一次是诈降,大家都知道姜维死于成都之乱。蜀汉彻底结束了。
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国主义,明断不周,最终陨死。老子有云:「治大国的人还在煮小鲜。」这句话是一个很重的批评,说他粗有文武,为了名利反复折腾,根本不知道如何治国,最终导致蜀汉直接灭亡。此外,守汉中不使用节节抵抗和游击。此外,由于黄浩的干涉,他无法完全指挥蜀汉的全部力量。战略失误直接导致汉中失守,成都门户开放。
郑颖对他的评价是:清廉,宅舍弊薄,资金无余,没有侧室,也没有吃喝玩乐的东西。他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郑颖说,姜伟乐学不倦,清素节约,一时之长。这个评价很高很高。然而,姜伟的气量并不大。有一个叫杨戏的人头很大。蒋婉和他说话,经常忽视蒋婉。蒋婉仍然重用他。他详细记录了《三国评论(三)蜀国四大贤相之一蒋婉》。后来,这家伙嘲笑姜伟,姜伟直接把他当成普通人。从帅气的胸怀来看,姜维真的不适合当统帅。
[img]526607[/img]
唉,如果姜伟成为一名将军,他将成为一名独立的将军,但如果他统治全局,他的能力就不会少一点。此外,在阿斗的后期,姜伟只成为一名经常失败的将军,这主要与他没有统治蜀汉的权力有关。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只有这样一个人能够挑起蜀国的大梁。他曾与赵云战斗过几十轮,不分胜负。在归附蜀军之前,他曾用奇谋袭击诸葛亮的大营。他是蜀国将军姜维。然而,他对蜀国的贡献已经淹没在后人对诸葛亮的赞扬中,甚至被刘禅拖了回来。因为他九次被曹魏击败,被后人命名为“常败将军”,姜伟真的这么难以忍受吗?为什么“常败将军”会引起后人如此大的争议?
姜伟首次亮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失败而出名。从那时起,他成为了诸葛亮的客人,后来成为了诸葛亮的继任者。从表面上看,姜伟继承了诸葛亮的抱负,九伐中原,魏国每天都赢,蜀国每天都在衰落,姜伟多次失败,似乎只是在自己的国家。那么,姜伟不顾国力的弱点,冒着如此大的卵石风险呢?
事实上,当姜伟主持蜀国时,诸葛亮已经去世19年了。从33岁到52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难和锻炼,姜伟仍然是一个勇敢而纯洁的士兵,而不是一个成熟而熟练的政治家。虽然他几乎总是在与郭淮、邓艾等魏国将军的较量中处于劣势,但这与当时蜀国士兵少将寡居、后主昏庸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然而,我们必须无助地承认,他的才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尤其是在政治上,他几乎什么也没做,他的思想基本上在北伐中原,在政治斗争中出现了不可信的错误,会避免黄浩这样的小人物和蜀政府。由此可见,姜维的失败并非输在军事才能上,而是他没有能力和条件让蜀国像诸葛亮一样政通人和。
[img]526608[/img]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姜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和无助,但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渴望。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事业,还是为了报答诸葛丞相的恩情,他还是用手中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多次与魏军作战,用弱小的蜀国与强大的魏国作战,基本上都是主动出击,从不懦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放弃克服中原的梦想。这样的“常败将军”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一生的信念?
姜维打过哪些败仗?他为什么要坚持北伐一直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