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大多用铜钱消费,但在购买贵重物品或进行大宗贸易时,通常用白银支付。白银的价值远高于铜钱。在古代,也有犯罪分子制造假银,并将铅、锡和其他金属混合在银中。然而,这种假银锭很容易被识破。古人只要看银的颜色,就能大致判断银的真伪。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听声音和用牙齿测试软硬来识别。
[img]521613[/img]
据说古代虽然存在假银,但由于技术原因,很难大规模造假。那么,古银票就是一张纸。为什么没有人造假呢?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会认为古代的印刷技术非常落后,银票应该很容易模仿。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看看银票上的行字。怎么造假?除非是死的。
宋代出现了古代最早的纸币,而在明朝中后期,白银却大量流入我国。在此之前,白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金属,民间很少用银交易。然而,随着宋代社会的日益繁荣,对货币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大,铜币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当时白银太稀缺,宋朝不得不率先进入纸币时代。宋代产生的交子和元代发行的宝钞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img]521614[/img]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交子还是宝钞,使用起来都比白银更方便。其实这种纸币并不好用。当时,人们没有防伪意识。此外,朝廷随意滥发,这两种纸币的价值难以保证。然而,直到明初,宝钞还在流通,当时还没有足够的硬通货。当时朝廷官员的工资还是需要一定的宝钞来转换,剩下的才发实物。
明朝中后期,随着大量白银的涌入,宝钞逐渐被抛弃。从那时起,明朝逐渐成为一个银本位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银票开始出现。这种银在各个方面都比以前的交子和宝钞更可靠。更重要的是,明朝的银票有非常严格的防伪措施,普通人基本上不可能模仿。
虽然明朝有银票,但明朝人很少使用银票,包括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银票的真正流行,其实是从清末开始的。当时的银票主要分为官钞和私钞两种。官钞是朝廷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银票”,私钞是民间银行发行的银票,如“日升昌私票号”。根据不同的功能,这些银票分为铜币票、铜币票、银币票和银元票。为了防止假银票的出现,古人对银票的印刷和监管非常严格。而且,古代银票也有一定的防伪措施。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银票使用的印刷技术和材料。虽然古代的印刷技术相对落后,但明清时期与宋朝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这也体现在银票的制作上。@ 古代银票上有非常复杂的图案,由各种颜料交替印刷而成。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过程,就很难复制它。@ 古银票正反面一般会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通常写为“假票军法调查”、“伪造者依法治罪”等内容。在古代,惩罚是非常严厉的,违反军法是复制家庭和家庭的重大罪行。正是严厉的惩罚手段使古人不敢在这方面作弊。
在材料方面,古代银票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纸张,这些纸张相对珍贵,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明朝用来制作银票的纸是桑皮纸。这种纸有四个等级,只有一流的桑皮纸才能用来印刷银票或作为著名艺术家的书画纸。这种等级的桑皮纸主要用于古代的皇室贵族,普通人基本上很难得到这种纸。
而且,古代银票不是普通人用的。一般来说,只有朝廷和古代商人才会使用银票。当时,人们在发明银票之前,不得不四处奔波做生意。随身携带银票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商人只要拿着银票,就可以去各地的银行换银两。而且钱庄在收银票时,检查也很严格,假银票根本不可能蒙混过关。假如真有人傻乎乎地拿着假银票去钱庄兑换,那就等于自投罗网了。
银票上有防伪标志吗?为什么很少有人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