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伯夷和叔齐有资格当圣人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是什么?

说到伯夷和叔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当时孤竹国君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三子叔齐,但叔齐后来把君主的位置传给了伯夷。他们之间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很多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成圣人。他们两个是否足以成为圣人?兄弟让国在历史上确实很少见,但当时的环境也和平时期不一样。伯夷和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其实大家都可以来了解一下。

[img]522058[/img]

所谓“圣人”,是指思想能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伟大善良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的是一个知识渊博、行动完善的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一般来说,“人才和美德都是圣人”。起初,出于对“至善”和“至美”人格的追求,圣人的初衷是专门指向完美。

商朝末年西周初年,有两个人物备受推崇,被誉为“圣人”。

孔子称赞他们为“古代贤人”,“求仁得仁”;儒家尊重他们的“仁大雁”;司马迁专门为这两个人写传记;韩愈把他们的德行比作泰山,称赞他们“特立独行,穷天地,不顾人民…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泰山不足为高,天地不足为容”。

伯夷和叔齐是这两个人。

然而,在现在看来,称他们为“圣人”可能有点过分,他们更像是商末周初“死读书”的典型人。

所以,关于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最著名的两个人推动王位。起初,伯夷和叔齐都是独竹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个儿子。起初,国君希望叔齐成为继承人,但他的遗嘱在立之前就去世了。根据传统制度,长子应该继承王位。然而,伯夷尊重父亲的遗产,拒绝继承王位,并希望推动他的兄弟和叔叔。

叔齐觉得他的继位不符合礼仪制度。他为他的兄弟感到难过,拒绝继位。经过这样的争执,两人最终都逃跑了。相反,他们让最不存在的第二个继承了王位。怎么说呢?这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是一个好人吗?让一个没有天赋的人成为一个国王不是把国家和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吗?

说,这个逃跑的人,真的值得世人尊敬吗?

第二件事是伯夷和叔齐参政。商纣王执政期间,组织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兄弟微子为首,成员包括胶、伯夷、叔齐等。胶和微子接受了周王灭商的建议,被反叛,愿意在商当内奸,而伯夷和叔齐则不愿意接受反叛。

但也没有向纣王揭露,成为既不帮商也不帮周的“中间派”。这样做,这样的人能有什么价值呢?

[img]522059[/img]

第三件事是知道纣王无道,劝阻武王攻击纣王。伯夷和叔齐告诉周武王,“你父亲一死,就动刀刃,不孝;以臣子的身份攻打君主是不仁的。”。听了他们的话,周武王很生气,想瞬间杀了他们。这是在动摇军心。我们怎么能容忍呢?

最后,姜子牙的善良救了他们。既不能劝周王向善,也不能让武王伐周,更不能救人于水火。伯夷和叔齐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第四件事是,武王灭商后,伯夷和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山上隐居吃野菜。长时间这样吃,身体肯定不好,这时还偏偏来了催命鬼。这一天,一位名叫王摩子的士大夫进山游玩。然后,看到伯夷和叔齐正在采摘野菜,他们对他们说:既然你不吃周朝的食物,为什么要吃周朝的野菜呢?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不都是周王室吗?两人听后,无言以对。

普天下,莫非王王,率土这滨,莫非王臣,既是野菜,也是周朝。伯夷和叔齐认为王摩子说的有道理,只好不吃野菜。

那他们吃什么呢?

连野菜都不能吃,最后,只能活活饿死,白白失去生命。

饿死虽然有气节,但人死了,气节该怎么办?当你活着的时候,你不能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而是浪费你的生命。这种连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

说伯夷和叔齐是“圣人”,有点名不副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喜欢和平。然而,他们的实践和思想对社会进步毫无用处。伯夷和叔齐都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从未提出过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这时,他们只是在空谈“仁义”,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伯夷和叔齐的正直值得称赞,但他们白白死了,就像孔子极力推崇的弟子颜回。孔子称赞他:“一顿饭,一勺饮料,在小巷里,人们不堪其忧,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最后营养不良,饿死。

空有才学,没有施展,没有造福人民,就为自己所尊敬的气节失去了生命,这样做,难道不可惜吗?

说,虽然正直很重要,但我们也应该在保存生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生活应该脚踏实地,不要幻想仁义,只依靠仁义,不仅吃饱,不能生活,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政治主张,更不用说拯救国家和人民,改变社会现状了。

@ 凡事都要懂得灵活,这才是生存之道。

[img]522060[/img]

伯夷和叔齐就像鲁迅的书生孔乙己。他也坚持学者的正直,不想寻求其他的生活方式。最后,他饿死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世界只钦佩和贫穷,钦佩他们的正直,但他们不能同意他们的做法。无论如何,我们应该首先学会生存。正直是次要的。

@ 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要适当降低一些底线,这样才能保住有用的身体,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所谓的“气节”。

清代诗人黄景仁写了一首《杂感》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吹满了悲歌,泥絮沾满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预言,春鸟秋虫自作声。

伯夷、叔齐、颜回、孔乙己等人完美地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无用的学者”。他们都生活在理想的生活中,从不脚踏实地。最后,它对社会毫无用处,更不用说发挥存在的价值了。即使他们有更多的天赋,他们也会消失在幻想中。


伯夷和叔齐有资格当圣人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是什么?伯夷和叔齐有资格当圣人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是什么?

,,,,

  • 伯夷简介 商末孤竹国君孤竹君长子伯夷生活
  • 伯夷简介:伯夷,商朝末期孤竹国君,姓墨胎氏,名允,是殷商契的后代。他的父亲继承了国君的位置,他的兄弟和叔叔齐,他把位置...

  •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君的儿子,其...

  • 武王伐周的历史真相:武王伐周的时间和地点
  • 武王伐周时间 武王伐周时间一直是学术界未解之谜。武王伐周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如果这个时间点问题不能解决,所有相关事件的...

  • 牧野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牧野战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周的决战,是周武王联军和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附近)进行的决战。因为帝辛(商纣王)先征...

  • 谁是伯夷?伯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朱旭的老师叫“伯夷父”,也叫“伯夷”。他是古代著名的圣人。这种“伯夷”不是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传》中春秋初年“孤竹国”的“伯...

  • 为什么后人称赞伯夷叔齐不吃周粟采薇?
  •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的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巅峰时期。在一个伟大的原始社会,君王的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周国举兵讨伐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