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上真正的长安。
长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到唐朝的13个朝代的首都。它历史悠久,闻名于世,也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首都。然而,就在唐朝灭亡后,它从未被用作首都。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后世王朝没有选择长安定都是出于什么考虑?
[img]516709[/img]
宋朝承接五代,从梁朱温开始,五代就把首都定在开封。开封当时是他的领土,很容易控制。从那以后,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都像后梁一样把首都放在开封,没有迁往洛阳或长安。宋朝开国时,接替了下周的政治遗产,包括首都在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消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分裂势力。一般来说,统一事业完成后,国家形势逐渐稳定下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他有迁都到洛阳的想法。在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他愤怒地刺激朝臣们说,他不仅要迁都洛阳,还要进一步迁往关中和长安。
为什么宋朝的大臣们反对迁都洛阳?他们大多数人在开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如果搬到洛阳,这些都很难保证。洛阳作为东都存在于唐代,也有大量的宫殿、军政建筑和设施。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它经历了许多战争的破坏。若此时迁都,势必要重建,重建成本较高。宋太祖最终放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出于财政压力的考虑。
[img]516710[/img]
定都长安意味着整个地区位于首都外围,从西到天水,从东到洛阳,在军事上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原陇右河西走廊驻军内调,吐蕃势力趁机扩张。如今,陕北、宁夏和天水几乎都被吐蕃势力占领,导致天水和庆阳成为边境。北宋时期,这种情况并未改变,长安此时已不再适合做都城。
事实上,关中地区在汉末遭遇了持续的战争破坏,再加上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关中地区已经无法自给自足。魏晋南北朝时期,定都长安的一些政权不断强行从其他地区迁移人口来丰富关中,但实际上关中并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隋唐时期,都城虽然在长安,但都依赖于从南方运来的粮食,这就是隋朝杨帝修建的大运河的作用。
到了唐朝,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皇帝会带来大量的皇室贵族去洛阳,名义上是幸运之旅,实际上是逃跑,关中每年这个时候,食物不能供应,只能去洛阳吃饭。然而,运河需要定期疏浚和疏浚。在中晚唐时期,朝廷无法修复和疏浚运河。到第五代,运河的运输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
@ 不仅宋朝没有在长安或洛阳定居,而且在唐朝灭亡后的一千年里,在现代交通工具兴起之前,长安也没有定居。根本原因之一是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如果国家没有能力组织从江南到海关的大规模粮食运输,并且必须稳定、可靠、可持续,长安就不会定居。
[img]516711[/img]
从外部条件来看,明朝的条件比宋朝好得多。@ 世界大定后,明太祖朱元璋曾考虑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关中,并指派王子朱彪带领代表团到关中地区调查迁都的可行性。朱彪一行的调查结论是,关中不再适合首都。@ 朱元璋也放弃了这个计划。
相比之下,虽然开封没有保险,但日常粮食供应仍然比长安和洛阳方便得多。它可以依靠当时相对发达的汴河、泗水、淮河和大运河,以确保南方粮食的持续供应。@ 尽管宋朝在开封和河北周围囤积的军队越来越多,消耗也越来越多,但能维持160年的原因。
后世王朝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唐朝以后不再选择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