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中的张昭没有被重用?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大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张昭年轻时学习很好。他成年后被称为孝顺和诚实,但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称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为了看不起自己,所以他囚禁了张昭,后来被他的朋友赵宇救了出来。尽管如此,陶谦死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一篇悼词。可以看出,张昭的性格仍然很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和难民一起逃到江南。被孙策看中并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东吴的大臣们也很尊敬他,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连一向傲慢的你衡都称赞他。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声誉不能太高,所以很容易被主害怕,从而压制他。但孙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很高兴把张昭比作管仲对齐桓公。由此可见,张昭在吴国的地位很高。
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并告诉他,如果孙权不能承担这一重任,他会要求张昭取而代之。即使是家庭的国家也可以放弃,这表明孙策对张昭的看法有多重要。孙权年轻即位。在张昭的支持下,他逐步扩大了东吴,成为三国鼎立局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mg]515385[/img]
除了政治成就,张昭在文学上也有一些造诣。张昭精通儒家思想。晚年在家闲着的时候,他对《左传》和《论语》做了一些批评。张昭也擅长写隶书,他的书法作品在《书估》中排名第三。
张昭协助了东吴两代权利核心人物孙策和孙权。他一生中为东吴献计无数,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者。张昭一生中最值得说的是他忠诚、直率、不屈不挠的性格。当孙权还没有登上王位时,他也听从了张昭的建议,但登上王位后,他开始对张昭漠不关心。
东吴建国之初,丞相空悬,百官推荐张昭,孙权却笑着拒绝,说丞相的职位太繁琐,怕累。于是我选择了不为人知的顾勇。也许拿张昭和荣登相位的顾勇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张昭不受孙权的重视。
顾勇的资历比张昭浅,但他已经担任吴国的总理19年了。他最大的优势是沉默寡言。当他成为总理时,他不会对家人说话。军国大事的是非得失是“自非见面,口未尚言”。孙权曾称赞他:“顾军要么不说话,一开口就必须说话。”
然而,张昭是不同的。他总是知道一切,说一切。即使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表达。他的初衷是供主人参考。然而,他必须失去更多。当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时,他当面提出指责,怕战争不利造成内乱,结果一战而平,证明他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样的错误很多,难免会给孙权留下不好的印象。胸无城府,口无遮拦,张昭就这样失去了孙权的信任。
[img]515387[/img]
张昭晚年在家闲着,于公元236年自然去世,他遗令丧事从简,进棺材时没有换衣服。
张昭人物简介
张昭(156-236年),字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孙吴重臣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张昭南渡扬州避战。孙策创业时,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任命张昭文武之事。临死前,孙策将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僚辅立孙权,安抚人民,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张昭在赤壁之战中主降论。孙权代表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写朝仪。
孙权两次要成立丞相时,大家都推荐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言不讳、性格刚直为由,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还官位及其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一度不参加政事,家里有《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今天都丢了。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死后“文”
孙策非常重视张昭,为什么不被孙权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