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是怎么死的?三国孙吴丞相顾雍活了多少年?
顾雍(168-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政治家。
[img]515035[/img]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从蔡勇那里学习。弱冠担任合肥长。后来,我转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我在任何地方都有成就。孙权领会了稽太守,不到县,以顾雍为成,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县。几年后,他进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
黄武四年(225年),迁太常。同年,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入封醴陵侯。十九年来,匡胤辅正之词很多。赤乌六年(243年)去世,享年76岁。
病情轻微时,孙权命令太医赵泉诊断,并拜顾雍的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听后悲伤地说:“赵泉善不要死。我起不来了。陛下希望我活着见到顾济拜官!”孙权穿着孝服去祭祀,死后的头衔是苏侯。顾济攻爵,顾济没有后来。他死后,国家的继承人被切断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孙休下令以顾为礼。
[img]515036[/img]
顾雍人物简介清单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孙吴丞相,三国政治家。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聪明,少年时曾从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勇(原名雍、字伯)那里隐居于吴,学习钢琴和书法。蔡勇非常欣赏顾雍的才华,认为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给了对方。弱冠年,顾雍即由州县官员推荐,担任合肥长。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到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表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大理后累迁奉常,兼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取代孙邵(182-245)成为丞相、平尚书事,直至去世。
张昭和顾勇都是内政大臣,但他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昭一直说得很好。只要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就会直言不讳地向孙权提出建议,这往往使孙权无法下台。这一幕就像一个唠叨的老人训练他的孩子一样有趣。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虚,不发脾气,也不喜欢夸耀,但实际上,他所取得的成绩却很大。顾雍态度温和,同时也从不放弃真理,像张昭一样,只要是对的,他也会坚持下去。
顾雍低调,但绝不平庸。他自持内倾,寡言少语,但只要话一出口,就能切中心。他不喝酒,别人在酒后狂欢,一见到顾雍,就不敢放肆,连孙权都说:“有顾先生在场,我也不敢放纵。”但顾雍和张昭有所不同:他没有像张子布那样直接干涉,让别人当众下台。当时大家都知道,孙权有事要征求丞相意见时,总是让中书令去顾雍家探望。如果主上的意见符合顾雍的意思,可以执行,顾雍会设宴招待来访者,热烈讨论;如果顾雍觉得不对劲,他会站起来,保持沉默,不喝酒。所以来到这里的人不得不撤退。这样君臣就不伤面子了。
顾勇不追求表面成就,也不从事“面子工程”。当时驻扎在河边的将军们渴望立功,所以他们提出了各种积极进攻的建议。为此,孙权咨询顾勇,顾勇指出了将军的真正动机:他们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建议孙权停下来。
顾雍的主要经历是什么?他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