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蜀汉是三国后期第一个灭亡的人。事实上,它并没有持续多久。所以这件事想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蜀汉灭亡后吴国的人们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他们很害怕吗?你会考虑立即灭亡吗?
[img]506901[/img]
从情感上讲,自“夷陵之战”以来,蜀汉和吴国已经进入了几十年的合作,以抵抗魏国的深厚积淀。诸葛亮几次北伐等两个政权密切合作,吴国都派出军队配合。为了保持合作,两国之间重要大臣的变更和死亡都会派使者互相通知,即使是刻薄的孙军和乱政的孙臣。然而,这两种合作是基于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一旦利益平衡倾斜,反目成仇是很自然的,政治不讲感情。
蜀汉灭亡时,吴国是孙休时期。吴景帝孙休是孙权一直昏昏欲睡的人。孙亮被孙军和孙臣架空以来,吴国难得的明主和吴国的治理一度趋于稳定。永安六年(263),蜀汉因魏国五路讨伐而紧急。孙休不会不知道“唇亡牙寒”的道理,于是派丁奉都督各军攻打魏国寿春,吸引火力。又派丁封,孙异到绵中,支援蜀汉,留平则被派往南郡,与“亲蜀”施绩商议进军路线。不幸的是,蜀汉败亡太快,吴国援军还没有成功,刘禅已经投降了。
[img]506902[/img]
此时,吴国的形势也开始变得微妙,交址县吕兴杀太守叛吴投魏,使吴国处于夹击的危险之中。蜀汉投降后,在钟会、邓艾等人互相攻击的混乱中,蜀汉百座城市相当于“无主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孙休必须“趁火抢劫”,努力赢得蜀汉原有的领土,扩大吴国的实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遇到罗宪这个“硬骨头”,集合陆抗,留下平等的人就是拿不下吴国入蜀的门户,永安。@ 魏派胡烈来支援罗宪,吴军不得不撤退。
[img]506903[/img]
虽然在相关的国家利益中,我们不谈感情和忠诚。然而,孙休为政的吴国高级管理人员仍在考虑“唇亡牙寒”,支持蜀汉,并做了大量工作,这仍然是在县内叛乱的情况下。然而,刘禅投降得太快了。看到益州姓“魏”,孙吴一定要抢占蜀汉的土地,弥补失去“盟友”后实力的损失。然而,随着统一的大势所趋,吴也是徒劳的。
蜀汉灭亡后,此时的东吴人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