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赵补之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从表面上看,今天的诗既豪放又有意义。这是一件罕见的好产品,但了解背后原因的人会感到有点沉重。这是宋代诗人赵补的著名作品《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品》。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赵补之(北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卧桂影。露凉的时候,有多少寒意,神京远,只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能掉下来,云母屏打开,冷浸美女淡脂粉。等待很多明,付给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多的人带着,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img]493590[/img]
简单介绍诗人:
赵补之,字无愧,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公元1053年出生。他天生聪明,记忆力很强,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王安石的弟弟,和王安石同朝为官)看到他也很惊讶。17岁那年,因为父亲去杭州当官,他一起去了,所以他欣赏了钱塘的风土人情,写了《七述》一书,带给了当时在杭州通判的苏轼。苏轼以前也想以钱塘风物为题创作,读完他的书却赞叹道:“我可以搁笔了”,因此赵补之的才华可见一斑。苏轼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雄伟有说服力,远远超过普通人,将来一定会出名。从那以后,赵补就出名了。
宋神宗时,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赵补之考中进士,参加开封府考试和礼部院考试,均排名第一。看完他的文章,宋神宗说:“这是一个深入研究经济的人才,可以消除浮躁华丽的氛围。”他被调到禅州司户参军,后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后来,赵补之得到了晋升,并因客观原因要求调任他的职务。然而,总的来说,这很顺利。直到元佑末、绍圣初,宋朝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任命张敦为相,倡导介绍。新党再次崛起,将元佑时的所有老臣(排除异己)全部排除在外。赵补之也受累离开了首都,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不顺利。
[img]493591[/img]
赵补之在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担任济州(今山东济南)知州。在任职期间,他巧妙地在很短的时间内逮捕了一群胆大包天的小偷,一时受到称赞。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被认为修写神宗实录不真实,赵补之被降职为应天府和亳州的通判。在贬值中心后不久,他岳父的弟弟在应天府担任知府,并在南京担任留守管理人员。为了避免怀疑,他被任命为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党派之间的争端依然激烈。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党派斗争结束,元佑老臣再次被贬。赵之所以在名单上被贬,负责监察处和信二州(今浙江丽水)的盐酒税。他匆匆赶到贬所。没想到,在丹阳,他的母亲杨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立即带着棺材回家丧葬。元福二年(公元1098年)夏天,丧期结束时,朝廷改为监管信州(今江西上饶)的盐酒税。
厄运一直延续到宋徽宗即位。当皇太后听政治,重用元佑党人时,赵补之得到赦免,后来多次升职。后来,党论之祸发生。他被训诫官员和管理者弹劾,并被释放为河中府的知府。他在河中府修建了一座河桥,以方便人民。人们感激地画了他的肖像来崇拜他,但后来他被迁移到湖州、密州和果州。
大观二年(公元1180年),政局逐渐缓和,庾补先改为西京崇福宫,再改为南京鸿庆宫。最后,当皇帝让他回家时,他建造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归来公园,自称归来的儿子。从那以后,他忘记了自己的事业,转而羡慕陶渊明。宋徽宗大观末年(公元1110年),他脱离党籍,再次被用作达州的知州,后来改为泗州。不久之后,赵补之去世,年仅58岁。
从人物经历来看,晁补之和很多官员一样,经历了宦海的起伏。从年轻到成功,再到一步登天,再到受到党派纠纷的牵连,他的人生境遇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有很多运气,也有各种坎坷。他高的时候兢兢业业,远在江湖的时候造福人民。虽然他没有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他也是一个好官员。
赵补之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宦海中有什么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