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大多是单词?和王莽有什么关系?

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的历史事迹。

读完《三国演义》后,有人问:为什么三国时期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名?的确,翻开历史,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的人名,几乎都是一个字,双字名很少。《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名字可能有两个字,但这些人中有一些是隐士,如庞德公和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和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和郭巨叔。如果知识分子、官员、显然找不到双字名。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个问题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发现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从土地制度到就业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处不在,也涉及到人名。

[img]493106[/img]

王莽这个人特别重视“名”,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改变中央各级官名,然后改变地名。今天变了,明天又变了,让人不知所措。后来,“匈奴”甚至变成了“降奴”,“单于”变成了“服从”,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下了很大功夫。他对自己的“王”特别重视,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的下属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如果他慢慢地等待,依靠死去的祖父和父亲,王宗可以成为皇帝。然而,他太焦虑了,等不及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像,还刻了三枚铜印,与叔叔合谋,准备抢班夺权。但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孙子,但这件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的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不琢磨这个命令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律。王宗原名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改成的“王宗”。现在他违法了,不得不改回去,也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的命令中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是王莽以前的名字数量不受限制,他自己孙子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还有一句话:“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两个名字”,意思是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律,去掉了两个名字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仅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律,还影响了匈奴。

[img]493107[/img]

由于王莽的法律,从那时起,人们逐渐养成了使用单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没有说话,但他从未改变过。他成了一种氛围,认为用两个字命名是不光彩的。如果是现在,每个人都有单名,那么麻烦可能会很大,单名很容易导致重名。但当时人口不多,活动范围和沟通半径有限,单名对社会影响不大。因此,直到三国时期,单词现象才能继续下去。

三国时期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命名特征。知道了这一点,有些人一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估计出自己是什么时代。

“司母戊鼎”是中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戊”是商代的一个名字。商周两代人以天干地支为名。商汤王之后,商王包括外丙、钟仁、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帮助周文王的傅丁,以及后来的厨师,秦国著名将军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意思是1234。

春秋战国时期,名字中间经常加上“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东汉,当时更直、更高、更公开。这里的“不”只是发声,没有真正的意义。春秋时期还有一种习惯,名字之间加上“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等。春秋战国前,名字很随意,常指物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字都是成年人出生时所看到的。

[img]493108[/img]

汉代人非常重视排名字,名字或名字中经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也多用“子”,比如司马迁、苏武、赵云、韩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名字也受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提到,有36种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如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佛等。,而更多的人用与佛教相关的词,如“佛、僧、昙、法、道”等。根据《南北史表》,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此时,字常由名加一个字组成,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等。

魏晋南北朝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绝大多数北方十六国都是少数民族建造的。北魏时期,鲜卑人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成立北周后,使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人姓赐汉族功臣。因此,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朝的名字更多地承担了南北朝的习惯。他们自己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名的名字。在唐诗的标题中可以看到:元二、魏八处士、张十八、刘十九、邱二十二、公孙阿姨、黄四娘。因为古人是一个大家庭,所以有“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的“自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

[img]493109[/img]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比如李白的父亲来自西域,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但都用汉姓。很多外国人姓“李”,有的想碰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仅喜欢用排名,还喜欢用民间名字。比如一个人的名字是“四六”,原来他们出生的时候,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岁。如果母亲23岁,父亲25岁,生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就超过了单字名,未来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命名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首先,“哥哥”在名字中被广泛使用、“奴隶”等词;第二,很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字,比如辽太祖,一个阿骨打,一个汉名;金代的武术,又名宗毕;金世宗的名字是哈拉,又名。同时,一些汉族人也取了少数民族的名字。

现代人名时代的特点更加明显。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山西大学利用计算机统计了中国七个地区的人名。女性名称最常用的四个词是:

北京淑、秀、英、玉

上海英、华、芳、明

辽宁玉、桂、英、华

陕西英、芳、秀、玉

四川华、秀、英、明

广东亚、英、华、明

福建丽、秀、华、明

新中国以前最常用的六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为:华、英、玉、明、秀、国。“文化大革命”是:红、华、军、文、英、明,但“文化大革命”后变成了:华、丽、春、小、燕、红。从名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大多是单词?和王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大多是单词?和王莽有什么关系?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为什么刘备能成为皇帝?看看刘母为他做的一件奇怪的事情
  • 三国时期的蜀国历史上被称为“蜀汉”。 自公元221年以来,刘备先是成都皇帝,继承了汉朝的统一。自定国以来,刘禅于公元26...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