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休假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接下来,让我们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古代的休假制度是建立在西汉时期的。秦朝以前的官员想休息,只能选择休假,这被称为“回归”。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当高祖是亭长时,他经常回到田野”。自西汉以来,历代都建立了相应的休假制度,假期长度不同。一般来说,唐宋时期最放松,元明时期最痛苦,自清朝中后期以来逐渐接近西方。
然而,尽管在古代建立了相应的休假制度,但它只适用于朝廷官员。普通人没有这样的福利。虽然宋朝的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惠及了人民,但大多数人很难享受相应的生计待遇。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历代的休假制度。
[img]490647[/img]
两汉时期:建立“休沐”制度,官员五日一休
汉代,由于官员平日办公住宿,家属不允许跟随,官员洗漱换洗成了问题。因此,朝廷规定官员可以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休息洗漱。“休息”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其中“休息”是指休息,“沐浴”是指洗澡。
在古代历法中,一年360天被分为24个节气和72个等候,即每五天为一个“等待”,这就是“气候”这个词的由来。汉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古人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应该符合时间。因此,“五天休息”就是遵循天人变化的方式。
关于这个假日制度,《汉律》明确记载“官员五天一休”,《史记·百万君传》也记载“官员每五天洗澡回亲”。除了常规假期,朝廷还会在重要节日给官员放假,但汉代假期不多。根据《续汉书·礼仪志》的记载,汉官只在夏至和冬至放五天假,皇帝生日放三天假。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能享受“五天休息”的福利。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法庭上工作的官员不享受这种福利。他们每10天休息一次(即每10天休息一次)。虽然太学生和军队也有假期,但由于离家太远,他们经常按照“五天休息”累积,然后一起休息,这有点类似于现代年假。
唐代:改为旬休制度,常假减少,节日增加
西汉时期建立的“休木”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直到唐朝以后才改革。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唐朝官员白天在衙门工作,但除了值班官员,其他官员可以在晚上回家,朝廷也允许家人和官员住在不同的地方。
唐高宗永徽三年(662年),朝廷下令将“五日休牧”改为“十日休牧”,即每十天休息一天,称为“十日休息”,每月分为上、中、下三个月,也称为“上、中、下”。《问奇类林》中有“俗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的记载。假期周期的增加无疑使官员的常假减少了很多,但在唐代,传统节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员的假期。
[img]490648[/img]
根据《唐律》的规定,由于元日(春节)、冬至和清明节经常有重大的祭祀活动,官员们不得不回家祭祖。因此,这些节日每次放假七天,而中秋节、夏至和腊八节放假三天,多达21个节日。除了传统节日,唐朝还增加了许多特殊节日。唐玄宗李隆基因崇信道教,规定道生日(2月15日)放假一天,开元17年(729年)将皇帝生日命名为千秋节,也可放假三天(唐肃宗改为一天)。
@ 对于不同地方的官员来说,还有探亲假。如果父母意外3000英里,每三年将有30天探亲假,500英里外将有15天探亲假。还有儿子可以放三天假,孩子结婚可以放九天假,其他亲属可以根据亲属的关系放一天到六天假。5月有15天的田间假期,9月有15天的准备寒假。
宋朝时期:官员最快乐的时期,假期是历代最快乐的时期
宋朝可以说是历代官员福利最好的时期。不仅官员待遇极好,而且假期也很多。宋代的“休牧制度”基本延续了唐代,但假期时间延长了。因此,宋朝成为历代传统节日最多、假期最长的时期。
在常规休假方面,宋代延续了唐代的“十休”制度,不仅在元日、冬至、清明节等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天棋节”、“天庆节”(皇帝母亲生日)等新节日,每个节日都要休息。同时,衙门每年12月20日开始“封印”停办公务,各级官员返乡过年,直至正月20日返回衙门“开印”。
与此同时,宋朝宽松的假期气氛使官员们休假更加随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如果宋朝官员不想在夜间值班,他们只需要以自己的名义写下简单的理由,比如“腹泻、免费住宿”,就可以回家了。据统计,除了常规假期外,宋朝还有100天的法定假日和节日,全年的假期超过120天。
[img]490649[/img]
@ 宋代的休假制度也照顾普通人。例如,服役的工匠也可以在元日、清明节、冬至和腊日休息一天。流动囚犯不仅可以享受“十天休息”,还可以在元日、清明节和冬至休息三天。
元明时期:最痛苦的时期,官员假期严重缩水
元朝时期,由于游牧习俗严重影响统治者,大部分节假日被取消,规定每年只有16天。
元朝被推翻后,谁知道又遇到了工作狂朱元璋。虽然官员的假期比元朝增加了,但增加非常有限,只多了两天。其中,元正五天、冬至三天、元宵节十天,其中元宵节十天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实施。
朱元璋死后,官员们开始抱怨苦水,朝廷恢复了“十休”制度。然而,即便如此,官员们每年的休息时间仍然只有50天左右。与唐宋时期相比,可以说缩水非常严重。
清朝时期:明朝制度在早期延续,后期开始向西靠拢
清朝的假期制度基本上遵循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节三个节日,但由于三个节日太接近时间,所以只是“封印”假期,三个假期,每年19月19日至22日官方政府“封印”停止办公,直到明年19月19日至22日“打开”办公室,至于具体的假期,由秦天监选择吉祥的日子。
这一制度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发生变化。随着西方人的涌入,他们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外国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周末休息。同治11年(1872年),上海宣布发表社论:“西方国家的周日休息制度对生活有益,中国应该模仿。”
[img]490650[/img]
因此,光绪六年(1880年)后,周日休息系统开始出现在个别新学校。当然,其主要目的仍然是照顾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例如,福州船政学校规定,在光绪八年(1882年),学生可以在周日休息,但在中国教授的其他三个班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光绪21年(1895年),光绪皇帝出台了大量新政,大量建设新学校,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星期天的休息制度。然而,当时中国没有“星期天”的说法,而是用二十八星宿值日法计算的房间、虚拟、星星和星星来代替。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旧历逐渐被公历所取代,自光绪32年(1906年)以来,清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周日假期公共休假制度,率先实施一些新的中央机构,如教育部、经济部、外交部等,陆军部于次年开始实施,宣统三年(1911年)夏季开始实施最守旧的官部和礼部,至此周日公休日开始广泛实施。
古代的休假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古人是怎么休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