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托孤,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白帝城托孤是妇女和儿童的历史典故。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张武三年(223年)春,先以永安病认为主,在成都召亮,属于未来事,称之为“君才十倍曹丕,一定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之,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是圣旨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如父。”
[img]489886[/img]
白帝城托孤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勤勉谨慎,必须亲自处理大小事务,严惩赏罚;与东吴联盟,平定南中。诸葛亮前后北伐中原五次,粮尽无功。因积劳成病,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享年54岁。因此,很明显,就白帝城托孤而言,无疑是三国时期成功的托孤。相应地,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失败的托孤。其中,在笔者看来,就以下两次托孤而言,直接导致皇帝被废除甚至江山易主,可谓三国时期最失败的两次托孤。
[img]489887[/img]
孙权托孤
一方面,就孙权托孤而言。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后,得了风病。当年12月,孙权召集将军诸葛恪等大臣入朝,委托后事。夏四月,神凤元年(252年),孙权在内殿死亡,终年71岁,在位24年。孙权托孤时,共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即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军。从孙权的角度来看,选定的五位托孤大臣中,不仅有文武之分,还有东吴宗室的孙军。在相互制衡下,这五位托孤大臣自然可以协助太子孙良,以确保他们在东吴皇帝中的地位稳定。然而,孙权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他的托孤安排将成为三国最失败的托孤之一。他原本选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死于非命,导致东吴动荡,托孤皇帝被废除。
[img]489888[/img]
孙权去世后,孙弘因为与诸葛恪的不和,所以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想摆脱诸葛恪,被孙军告知。诸葛恪请孙弘议事后,在座中将其杀死。然后是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为皇帝孙亮和托孤大臣孙俊所害,时年51岁。孙俊死前,将后事托付给表弟孙臣。吕据听说孙琛代替孙军辅助朝政,勃然大怒,与各都督联名上表示滕胤为丞相。孙臣知道后,派兵攻打吕据,吕据战败,自杀身亡,然后派人攻击并杀死滕胤。就这样,孙权的五个顾命大臣死于非命。
公元258年,东吴皇帝孙亮被权臣孙臣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次被贬为候官侯,在去封地的路上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因此,孙权托孤的幼儿孙亮并没有稳定皇帝的宝座,而是失去了皇帝的地位,甚至被迫自杀或中毒。而这自然是孙权不想看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孙权托孤造成的内乱直接削弱了东吴的实力。托孤大臣之间的滚动也造成了东吴人才的严重损失,甚至为东吴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img]489889[/img]
曹叡托孤
另一方面,曹睿托孤也是三国时期非常失败的托孤。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太尉司马懿率师从辽东返回黄河以北的河内郡。魏明帝曹睿传令用驿马召唤司马懿入朝。魏明帝牵着他的手,让他和将军曹爽一起帮助王子。司马懿哭了起来,一次又一次地磕头,答应了魏明帝委托的指示。同一天,魏明帝在洛阳宫嘉福殿驾崩,年仅36岁。魏明帝曹睿去世后,曹芳即位。起初,两位托孤大臣司马懿、曹爽共同协助曹芳,促使曹魏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然而,随着曹爽将军率先发难,两位托孤大臣展开了殊死较量。
八年四月(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文、丁静之谋,将郭太后迁至永宁宫,执掌曹魏大权。同年5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将军、曹羲中国领袖、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事。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罪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静、邓文、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因此,很明显,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的权力。
[img]489890[/img]
@ 司马懿死于嘉平三年(251年),享年73岁。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和中书令李峰等人秘密谋杀司马师,事件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使郭太后废除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尚为皇帝。司马师后,司马昭继续执掌曹魏大权。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尚被杀,司马昭立曹壮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被封晋公。第二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55岁,葬于崇阳陵。几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因此,魏明帝曹睿的孤儿直接导致曹魏江山易主,司马懿后人建立的西晋王朝取代了曹魏王朝。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东吴,完全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三国时期托孤最失败的两次 皇帝一次被废,江山易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