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给大家带来长安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说起中国古代史上的都城,西安绝对是一号。西安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城市,在古代被称为长安,现在我们所说的长安只是西安的一个行政区。西安有“13朝古都”的美誉。秦、(西)汉、隋、唐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07年,长安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但为什么唐朝以后就没有王朝把都城放在长安了呢?
在探索长安被甩出“都城圈”之前,先了解一下长安为什么会成为都城的热选城市。
[img]488939[/img]
一、经济文明优势
在周朝及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完全在北方,主要在黄河流域。据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当时,黄河相对“温顺”,河流清澈。黄河两侧有许多适合耕种的良田。在无与伦比的优势下,必然会孕育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文明。在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黄河流域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地位。
因此,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明的中心。
然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并不在黄河流域。黄河强大的经济基础与长安有什么关系?虽然长安没有沿着黄河,但它沿着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这条横跨关中平原的河流不仅不断为黄河增添水利援助,而且还冲刷了关中平原的巨大宝地。
这片宝地与黄河流域具有相同的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也孕育了农业文明。此外,西周文王和武王时期的首都位于关中平原。然而,随着周成王时代首都的东迁,再加上黄河流域之外的这个地方,关中地区一度被中原诸侯国忽视。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大本营关中平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秦统一六国后,咸阳(长安附近)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政治地位前所未有。秦帝国后的西汉也占领了关中平原,统一了全国,定都长安,关中平原的政治地位得以延续。这为长安作为“首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img]488940[/img]
二、地理优势
与经济政治相比,地理优势是长安成为“首席都城”的首要原因。
长安所在的“关中”绝对是一片容易守卫和攻击的宝地。关中四面环山,十分险峻。秦汉时期,如果你想进入这个平原地区,你必须爬山。在这千里之间,只有四条地形相对平坦的峡谷通道方便行军。
这样,在四个峡谷中,只要占据危险的地理位置,就可以轻松抵御敌人的入侵。这四个关口分别是:
1. 位于西北的萧关,是通往西北甘宁的要道;
2. 大散关位于西南,是汉中与巴蜀联通的主要道路;
3. 武关位于东南,是通往南阳盆地的必经旱路,也可直接插入荆襄水路要塞;
4. 位于东侧的先函谷关,后潼关,又称函潼关,毗邻黄河,是抵御水旱进攻的堡垒,也是关中连接中原的主要通道,因此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四个要塞的保护下,在那个行李运输困难的时代,突破关中平原的防御体系并不容易。此外,相对稳定和丰富的经济基础使关中平原成为建设首都的理想场所,长安位于渭河等河流流域,成为关中平原的最佳场所。长安已成为继秦帝国之后建都的首选。
[img]488941[/img]
那么,既然长安和关中平原地区的优势如此明显,为什么最终会被王朝抛弃,最终落入“都城神坛”呢?
事实上,正是经济和地理优势的丧失,导致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与两者相比,经济地位的下降更为关键。
先说地理优势的丧失。
正如前面提到的,关中平原的优势在于易防难攻,防守四大关口,关中似乎可以放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理的进一步探索和认知,通往关中的道路不再局限于四个层次。至少,从汉中到关中开发了四条通道。
更可怕的是,从中原到关中平原不再需要经过潼关,而是可以从山西南端(今运城)穿越黄河直插关。这条路简直就是关中平原防御的噩梦。唐高祖李渊灭隋,梁太祖朱温灭唐。关中平原不再是不可战胜的地方。
事实上,地理优势地位的下降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地位的下降上。
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代,首都必须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长安也不例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长安关中平原的农业产出能力已不能满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面对这样的困境,从其他地方分配材料来支持长安是唯一的选择。
经过东汉、三国,特别是南朝,江淮、江浙大力发展。隋唐时期,南方成为国家经济支柱,尤其是粮食产量,远高于北方。因此,江淮、长江中下游成为长安需求物资的主要来源。
然而,从江淮到长安,在这条“物资供应线”上有很多困难。一方面,长安位于西部,远离东部江淮;另一方面,它是关中平原四年环山的陡峭地形。
[img]488942[/img]
在唐代,随着杨迪皇帝建造的大运河,物资从扬州上船,到达洛阳需要半年时间。这只是旅程的一半。这一半相对容易,充满了水路。再从洛阳到长安,物资就更难了,要先靠陆运,把物资绕过黄河天屏三门峡,再进渭河水运到长安。这一套下来,成本高到惊天动地,时间更是一年开外。这种经济限制使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地理的优势完全成为交通极其不便的大劣势。
如此低效和长距离的材料运输,更致命的问题是,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只需要切断你的材料运输线路,首都长安就会立即崩溃。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率先占领洛阳,切断了长安的粮食道路,这几乎使唐朝崩溃。
为了缓解长安物资供应的压力,隋唐前皇帝不得不采取长安和洛阳的执政方式。不难理解为什么杨迪皇帝和武则天不愿意留在长安。换句话说,隋唐时期的长安名义上是首都,但其地位却相当尴尬。
[img]488943[/img]
@ 这一重要因素也使长安不再是王朝的首都,即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已经从西向东转移。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贺兰山和阴山已成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战斗的前沿。然而,随着汉朝对匈奴等民族的强烈打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入侵。中原北方政权建立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要么在战斗中消亡,要么被汉化融入中原,西北部的入侵问题得到缓解。
唐朝以后,五代十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崛起,最具代表性的是契丹、女真和蒙古。北方抵御入侵战争的前沿,也从贺兰山和阴山转向太行山和燕山。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已成为战略重点。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下降,甚至黯然失色。
总之,唐朝以后,长安和关中平原的所有优势都消失了,不再可能成为首都。然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历史名城西安再次成为经济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西安再次腾飞,指日可待。
为什么唐朝以前的长安一直是都城的热选城市?为什么唐朝以后不再是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