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挡魏军主力。对司马昭来说,他选择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一方面,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如果他攻打蜀国,他不需要建造大量的船只,主要是步兵和骑兵,这可以减少早期的准备工作。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img]487286[/img]
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采取了迂回的战略。魏蜀两军主力对峙剑阁时,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穿越700多里荒芜的地区,凿山开路,袭击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再次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蜀汉于263年11月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结束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最终选择趁火抢劫,包围罗宪镇守的永安,想占领原蜀国的疆域。所以,问题来了,东吴当时在做什么,是怎么想的?
一
@ 蜀汉灭亡时,东吴在位的皇帝是吴景帝孙休。永安六年(263年)五月,曹魏军进攻蜀汉前,东吴交址县官吕兴谋反,杀害太守孙
。孙先生在县里征集了1000多名工匠,并被送往建业。这些人到达地址后,人们担心再次被征集,于是吕兴等人煽动士兵和人民,引诱各部落的叛乱。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县地区的叛乱自然涉及到吴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吴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平息叛乱。
公元263年冬十月,蜀国魏国将通知吴国征伐。建业石头小镇21日起火,烧毁西南部180丈内的建筑物。22日,吴景帝派将军丁奉督促各军前往魏国寿春。将军留在南郡见成绩,讨论进军方向,命令将军丁封、孙毅前往绵中救援蜀国。作者认为,孙休收到蜀汉求救信息时,邓艾已兵临成都。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吴的下一次救援注定是徒劳的。
此外,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距离很远。传递信息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魏灭蜀之战而言,它始于公元263年8月,结束于公元263年11月。大约只有三个月。更重要的是,当魏灭蜀之战刚刚爆发时,刘禅没想到邓艾会偷渡阴平,但他拒绝了一些将军来支持成都,例如,守卫南中的霍益,不允许派兵到成都。换句话说,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很可能会派人向东吴求助。换句话说,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很可能会派人向东吴求助。这时,东吴的援军远水解渴。
二
孙休派遣援军后,收到蜀汉刘禅半途投降魏国的消息。因此,孙休停止了对蜀汉的救援。与此同时,之前在交址县叛乱的吕兴派使者到魏国,要求任命他为太守和领兵。这样,交址也叛逆吴降魏,孙吴完全被魏包围。对于此时的东吴来说,北面有强大的曹魏,西面有刚刚被魏军占领的蜀国,南面有叛乱的交址县,东面有广阔的大海,可以说处于危险之中。
因此,永安七年(264年)2月,东吴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带领军队围困蜀国巴东郡守将军罗宪。在我看来,很多人把东吴的举动当成了对蜀汉的抢劫。但事实上,此时的蜀汉已经正式灭亡。从东吴的角度来看,这是攻打曹魏的疆域,而不是落井下石。此外,对于此时的东吴来说,如果什么都不做,只会扩大曹魏和东吴之间的差距,从而加快自己的灭亡进程。
三
在此背景下,永安之战正式爆发。永安之战爆发前,守将罗宪接到刘禅降魏的亲笔诏令,罗宪随后率部移驻都亭(永安城外驿站),准备向魏国投降。因此,很明显,罗宪不仅接受了蜀汉灭亡的事实,而且还愿意归降曹魏,这可以看作是曹魏的将军。这时,东吴大军准备攻占永安,利用曹魏在蜀国立足不稳之际,攻占原蜀国的疆域。
永安是蜀国的东门。公元222年,夷陵战争结束后,刘备收拾残兵,留在永安。对刘备来说,留在永安白帝城的目的是防止东吴大军攻打益州。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面对东吴大军,罗宪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用成千上万的人坚守了永安。
为了尽快占领东巴,东吴派遣将军步行协助,带领军队进攻永安。罗宪兵力薄弱,形势危急。他立即派参军杨宗突破北方,向曹魏安东将军陈谦求助,并向司马昭献上文武官员的印章。在此背景下,东吴将领紧急攻击永安,被罗宪击败。吴景帝孙休怒不可遏,派驻西陵(今湖北宜昌)的镇将军陆抗率兵攻打永安3万人。
在永安之战中,罗宪坚守城市,吴军围攻了6个月,魏国的援军还没有到达,永安士兵和人民的处境更加艰难。有人建议罗宪放弃城市突破,但他决心坚持到底,与守城士兵共存。
[img]487287[/img]
四
@ 公元264年,魏国将陈骞向司马昭报告永安,司马昭命令荆州刺史胡烈率兵2万次进攻东吴西陵,以解永安之围。公元264年7月,吴军因久攻永安不克,西陵再次被魏军攻击,被迫从永安撤军。随后,司马昭任命罗宪为巴东郡太守、陵江将军,继续驻守永安。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攻城能力相对较弱。在军事优势的背景下,东吴仍然没有占领永安,更不用说侵占益州的城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吴想趁火抢蜀汉,结果却是竹篮打水。
公元264年9月,吴景帝孙休病逝,这促使东吴对外作战的步伐按下了停止键。相应地,曹魏虽然消灭了蜀汉,但钟会之乱,钟会和邓艾这两位名将,都被杀。5年3月30日(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壮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咸熙二年八月辛毛日(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九月,司马昭被追溯为文王,葬于崇阳陵。
同年12月,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名晋,历史名西晋;司马昭被封为文帝,庙名太祖。司马昭的死和司马炎的首要任务是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因此,蜀汉灭亡后,司马昭的父子未能利用这种情况摧毁东吴,这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提前统一世界的机会。
蜀汉灭亡时,东吴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