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上真正的隋朝。
隋朝的快速灭亡实际上与秦朝非常相似,都死于内部不稳定下的重大改革。虽然隋朝统一了世界,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基础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重大改革无疑使国家更加动荡。此外,由于二世的胡说八道,国家的快速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原因之一:统一世界后,内部矛盾重重,隋朝的统治基础不稳定
[img]483028[/img]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攻灭南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乱世。但由于长期的分裂,隋朝虽然统一了世界,但内部矛盾极其突出,统治基础不稳定。
1、贵族门阀之间矛盾尖锐。正如西晋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所说,“上品无穷,下品无势”。经过两汉三国的发展,贵族门阀不仅垄断了西晋时期的权力,而且皇权也受到了士族的约束。虽然南北朝以后门阀士族的权力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很大。继承于北周隋朝,其核心权力基本由关陇士族掌握;被摧毁的北齐的核心权力集中在山东士族手中;同样被摧毁的南陈的核心权力集中在南方汉族贵族手中。因此,隋朝虽然统一了世界,但山东士族和南方贵族随着国家的灭亡而失去了权力,他们愿意放弃。
2、民间矛盾也很突出。自西晋灭亡以来,由于北方进入民族一体化时期,南北差异开始进一步扩大,加上长期分裂,民间矛盾也非常突出。这种矛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北周(隋朝)各阶层对北齐、南陈人民的态度。比如北周称北齐人民为“机巧奸伪、避难游惰”的人(隋书食品志),完全是征服者的态度。南陈更直接,一直对北方胡人政权不满,导致南方反抗隋朝统治的叛乱层出不穷。比如《北史·苏威传》中所载的“老陈率土皆反,执长官抽其肠杀之,使农念五教耶”。在这种情况下,北齐和南陈人民对隋朝的认同感可以说是极其有限甚至厌恶的。
如上所述,虽然隋朝统一了全国,但从“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转变仍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隋朝的统治基础不够稳定,这也是隋末世界混乱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急于摆脱关陇士族的约束,导致统治基础动摇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其权力核心始终掌握在以“八柱国集团”为首的关陇士族手中。隋文帝篡权难以说服公众。为了避免将来再次被关陇贵族篡权,隋文帝和杨迪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摆脱关陇士族的约束,但他们不想动摇统治基础。
[img]483029[/img]
1、官僚制度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不仅大肆分封宗室为王,还加强了杨氏宗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设定的六官,恢复了汉魏旧制,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暗降了李穆、于翼、窦炽等北周重臣,授予太师、太尉、太子、太子、太子等虚荣心。同时,全面调整官员选拔、考核、晋升、奖惩制度,如杨迪皇帝后初步实施的科举制度,大力提拔贫困学生,进一步限制门阀贵族对权力的控制。
2、经济体制改革。杨坚称帝后,为了争取关陇士族的支持,他封赏了大量土地。然而,王位稳定后,他迅速颁布了均田令,并根据官职大小严格规定了田地数量。当时,门阀庄园遍布世界各地,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农民和粮食。均田令颁布后,农民们纷纷离开门阀,变成了自耕农业。同时,门阀地主的土地合并受到限制,朝廷加强了对人民的直接控制,削弱了门阀贵族的经济实力。@ 隋文帝通过“大索貌阅读”实施人口普查,使大量逃亡人员脱离门阀贵族的阴影,使贵族门阀失去大量劳动力,经济进一步削弱。
3、军事制度改革。自从门阀贵族出现以来,这些地方巨人往往掌握了大量的私人士兵,而“八柱国集团”无疑是其中最好的。因此,隋文帝实施了军事制度改革,规定“所有士兵都可以属于州县、垦田账户,共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兵农合一),同时解除门阀贵族军事力量。军人按平均田令受田,免租平调,平日生产。他们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轮流去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是从征兵制改革到征兵制的典型例子。杨迪皇帝继位后,继续改革政府军事制度,即实施军事分离政策,使十二政府领导军事权力,不调整军事权力,军事部门只负责传达军事命令和管理军官,进一步加强皇帝对军事权力的掌握。
[img]483030[/img]
4、迁都洛阳,疏通运河。隋朝的首都位于关中,但关中是关龙集团的基本力量。为了进一步摆脱关龙士族的约束,隋朝杨帝下令建设东都洛阳,迁移了大量王子、富商、工匠进入洛阳,使新都迅速繁荣。疏通运河不仅保证了洛阳的供给,也加强了南北联系,使洛阳迅速成为经济政治中心。迁都洛阳不仅可以远离关陇士族,还可以增强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在朝廷的权力。从那以后,杨迪皇帝从605年到618年的十多年里,基本上一直在洛阳和江都徘徊,几乎没有留在长安。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虽然隋文帝和杨迪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稳定了皇权,但也加剧了皇权与关龙集团之间的矛盾,军事制度的改革直接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快速下降。因此,隋末世界混乱后,皇权无所依赖,同样是关龙士族的李氏家族迅速崛起。
原因三:行政区划整合速度太慢,地方势力太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各政权的官僚制度不同,但基本上遵循了东汉以来的“州县”三级行政区划。
但由于东汉末年以来一级行政区“州”管辖范围过大,地方官员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先后拆除“州”。此外,自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争频繁,职务分配需求扩大,导致行政区划分割越来越小。据统计,南北朝时期,世界共有220个州、999个县,县数千个,但由于当时政权众多,管理问题并不突出。
[img]483031[/img]
隋朝统一世界后,为了防止“刺史”权力过大,地方势力再次威胁中央统治,隋文帝杨坚“罢天下各县”,废除三级行政区划,实施“州-县”二级行政区划。然而,由于当时一级行政区“州”数量过多,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因此,杨迪皇帝继位后,大量的杨迪皇帝开始与省、州、县合并,模仿汉制,将州改为县,再次实行“县-县”二级制。
然而,由于行政区划整合涉及的问题太多,改革速度非常缓慢。隋末,世界上仍有多达190个县和1255个县。行政区划过多的结果是,隋末天下混乱时,地方政权力太小,自我保护无法保护,平叛王无法谈论。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隋朝的统治极其脆弱。隋朝杨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建设东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只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使上述问题全面爆发。最后,他不仅在“江都兵变”中被杀,隋朝也被杀。
隋朝的军事经济实力如何?为什么国家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